华侨网 特稿评论 台灣“外交”崩潰史,台島如何一步步喪失上百個“邦交國”的?

台灣“外交”崩潰史,台島如何一步步喪失上百個“邦交國”的?

3月26日,洪都拉斯外長雷納來到中國,代表洪都拉斯與我國簽署建交公報。洪都拉斯與我建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達到182個,而台灣地區所謂“邦交國”也下降到13個,台灣地區的國際空間進一步壓縮。

  不難想像,島上的“名嘴”們對洪都拉斯與我國建交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哭哭啼啼、罵罵咧咧,或者說洪都拉斯是不重要的“小國”……類似的事情在島上已經發生了無數次,“名嘴”們有豐富的應對經驗。

  特別是自從蔡小姐當上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為了宣示所謂台灣“國際存在”,又撒錢、又“撒嬌”,一番折騰下,“邦交國”不僅沒有一個增加,反而又減少了9個。雖然還沒徹底成為“孤家寡人”,但是離自娛自樂也不太遠了。

  因為“斷交”國家實在太多,連島內媒體都把偽“外交部長”吳釗燮嘲諷為“斷交部長”。

  畢竟連美國人也不會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所認知的,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為什麼台灣地區的國際舞台越來越小?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幾十年來,台島是如何一步步喪失掉全世界所謂“邦交國”的。

​【一】“中華民國”的第一次斷交浪潮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已經近在眼前,蔣介石此時雖然還沒逃往台灣,但是他也已經知道自己無力阻止解放軍的前進步伐,新的人民政權即將誕生。

  老老實實認輸投降從來不是蔣介石的選項。在戰場上無法擊敗解放軍,那就要在國際外交上有所動作。此時的中華民國還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唯一代表,各國大使館也都是與國民政府進行聯繫。

  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國民政府外交部門從1949年4月開始,密集與各國駐華大使進行接觸,要求各國不要承認即將成立的人民政權。在南京被人民軍隊解放後,蔣介石又親自出面懇請各國使節隨同他一起遷往廣州。

  面對一個即將統一大陸的政權和一個即將失去大陸的政權,國際政治是非常現實的。蔣介石的一番“誠意”,基本沒有什麼作用。除了美國、菲律賓等少數國家外,包括英國、法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表示了將要與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建立外交關係。

▲法國駐華公使館舊址

  就算是菲律賓,雖然嘴巴上很“忠誠”,聲稱“菲絕不與中共政府發生關係,未來無論國民政府遷往何處,菲決定繼續承認。”但是身體卻非常誠實,仍然把一部分外交人員留在了南京,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外交接觸。

  很多國家打算與新生的人民政權建交,但是這些國家卻不打算與覆滅的國民黨政權斷交,萬一國民黨逆風翻盤呢?兩面下注是最穩妥的方式。

  能同時承認兩家,和兩家都保持外交關係嗎?當然不能。 1949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北京舉行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頒布了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

  其中第56條就明確規定“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係、並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係。”

  要與新中國政府成為朋友,就必須先與反動政權斷交。這條原則,成為日後所有國家在處理兩岸關係時的一條鐵律。

  第一個決心與“中華民國”斷交、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是蘇聯老大哥。雖然此時的“中華民國”在美國的支持下仍然竊據著聯合國席位,但蘇聯在1949年9月份已經決心與其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2日,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蘇聯政府便發來外交照會,表示蘇聯基於力求與中國人民建立真正友好關係的一貫願望,決定中蘇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此時國民政府已經逃往廣州,變成了廣州政府。蘇聯政府發出外交照會的同時,宣布斷絕同國民黨“廣州政府”的外交關係,並召回在廣州的外交人員,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與國民政府斷交、第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

  蘇聯人拿到了兩個“第一”。接下來,社會主義陣營其他國家也迅速給“中華民國”來了一點前所未有的外交震撼。

  10月3日開始,在一個月時間裡,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朝鮮、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蒙古、阿爾巴尼亞、民主德國等9個國家都迅速與新中國建交,並與國民政府斷交。

▲2019年10月,中國與中東歐七國建交70週年招待會

  在社會主義國家清一色地與“中華民國”斷交後,不在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北歐國家也開始想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門接觸,尋求建立外交關係的可能。

  1950年1月,挪威、丹麥、芬蘭、瑞典、瑞士都通過各種渠道,表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願意建立外交關係。對這些國家的建交要求,中國政府仍然堅持必須首先與國民政府斷絕關係。當時的國民政府已經完全敗退到台灣島,大陸僅有西南邊境地區還未收復,國民政府逆風翻盤的機率已經為零。

  在接下來的1個月時間裡,除了挪威,其餘的北歐國家都乾脆利索切斷了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並在當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2020年,慶祝中國與丹麥建交70週年招待會

  挪威的情況則稍微特殊一些,他們的外交行為表現出了高度的精神分裂症狀。

  一方面表現出了積極的建交願望,通過前駐“中華民國”上海領事馬丁·鮑斯泰表示挪威政府已經在法律上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盡快派正式外交人員到中國辦理建交事項;另一方面,則跟著美國一起在聯合國下絆子,力挺國民黨政權留在聯合國。

  這樣的精分行為一直持續到朝鮮戰爭結束後,挪威政府發表聲明表示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才結束了建交談判中的各種扯皮。 1954年10月,挪威與我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

  到1951年,一共有14個國家與台灣當局斷交,“邦交國”總數從52國降低到了38國。

【二】雪崩式斷交

  在1960-1970年代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法國不顧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反對,在1964年與中國正式建交,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並在接下來聯合國席位爭奪中,為中國投下一張讚同票。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伍修權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左一)

  台灣當局面臨的第二波“斷交”浪潮開始於1971年。當時,所謂“邦交國”還有42個。大家也許很奇怪,為什麼比1951年還多了4個國家?

  二戰結束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很多原殖民地紛紛獨立,到1971年,全世界國家數量已經比1950年增加了60個,達到147個國家。所以,台灣當局的“邦交國”也增加了4個。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國家數量則達到了85個。此外,還有部分國家與海峽兩岸都沒有建立外交關係。

  接下來,在國際政壇上發生了兩件大事,直接讓台灣當局的“邦交國”數量從42下降到22。

  1971年7月15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為首的18個國家(後增至23國)發起共同提案,簡稱“兩阿提案”也就是後來的2758號決議案,提出將“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加入第26屆聯合國大會的議事日程,並聲稱“能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其依法所應佔有的席位自從1949年以來就被系統操縱排除在聯合國以外”。

  1971年9月16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公開宣布,美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並取得安理會席位。

▲1971年台灣“外交部長”周書佳與“大使”呂傑在聯合國接納大陸的初步提案投票會議上

  為了阻止新中國恢復席位,澳大利亞、日本等22個國家迅速提交“重要問題”決議草案等多個提案,提議:“任何試圖剝奪‘中華民國’代表權的提案都是涉及聯合國憲章的重大問題,因此必須要到獲得全體成員國三之分二的讚成票才能通過”。

  可惜澳大利亞、日本等國提出的草案經投票均為通過。自知保留席位無望的台灣代表團宣布“因為當前聯合國正籠罩在不理性的情緒與程序之下,‘中華民國’代表團從現在開始,不再參與任何联合國的會議。聯合國成立時的信念已遭背叛”,率領全體團員離開聯合國會場。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2票未投的結果,通過了2758號決議,正式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時將台灣當局駐聯合國代表驅逐出了聯合國。

▲各國投票情況:綠色為贊成;紅色為反對;藍色為棄權;黃色為缺席;灰色為非聯合國成員

▲1971年11月1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權首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在記者採訪他是什麼心情時,喬冠華仰頭大笑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鬆在中美還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乘坐專機訪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席位,代表了廣大亞非拉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可。尼克松訪華,則代表未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對華關係上的選擇。很多國家都從這兩件事上看到國際政治的大勢,於是很快就跟進作出選擇。

▲看到風頭不對,前面還在反對的澳大利亞、日本搶在美國前面,於1972年與中國建交

  1973年到1978年,西班牙、巴西、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阿曼等20個國家與台灣當局“斷交”。

  面臨被國際社會拋棄的風險,台灣當局把外交重點從全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奪國際承認,變成了緊緊抱住美國這一條“大腿”。

  當時負責台灣內政外交的蔣經國提出了四條外交政策:⑴絕不和中共和談;⑵絕不和蘇聯來往;⑶加強與無邦交國家的實質關係;⑷加強與美國的關係。

  這四條政策,實質上已經承認台灣當局在國際外交中全面處於劣勢,無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政治中抗衡。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台灣剛決定“抱緊”美國人,就迎來了美國人的“當頭一棒”。 1978年12月16日,美國宣布將於1979年1月1日與台灣當局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消息傳出,在整個世界都如同一道炸雷,而被雷劈的就是台灣。

  據當時的台灣“外交部長”回憶稱,那是台灣“外交”最黑暗的一天,我們被美國拋棄了T_T…..

  作為台灣唯一的依靠,美國的斷交讓台灣“官方”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無數親美官員和民眾哀嚎大哭,心灰意冷,彷彿自己的信仰崩塌,救世主離去。

  台灣當局雖然嘴上很硬氣的同時宣布“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斷交”,私下里卻如同怨婦一樣,抱怨美國人背信棄義,拋棄台灣,並認為美國人拋棄台灣這樣的重要盟友,必將影響美國的國際形象。

  什麼時候都要考慮“國際觀瞻”,不愧是蔣介石一手調教出來的外交部門。

  根據當時擔任“中華民國外交部常務次長”的錢復回憶,1978年12月16日凌晨,熟睡中的蔣經國被侍從叫醒,美國大使安克志向他宣讀了美國總統卡特的信,告訴他美國今天將會宣布和中國大陸建交,與台斷交,並廢止所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

  氣的蔣經國直接破口大罵:我跟你美國是這麼多年的朋友,怎麼可以只提前7個半小時通知我? !

  台灣社會也是一片沸騰,民眾們從崩潰轉變為仇恨。 12月16日,美國人即將斷交的信息公開後,連續兩天在台灣社會發生前所未有的反美遊行。人群在美國“大使館”前進行了抗議,焚燒了美國國旗和汽車。

▲台灣民眾到美國“大使館”前抗議

  不過,事後也有評論認為這些遊行是蔣經國通過台灣情治部門組織的表演,主要是向美國人表達不滿。希望能挽回美國人的外交關係。這種行為就類似於小仙女以“鬧”求復合。

  鬧劇在12月27日達到高峰。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到達台北,辦理斷交有關事宜。車隊剛從機場駛出,就遭到“抗議群眾”的圍攻。一頓油漆、雞蛋、石塊的“歡迎”後,有人靠近車上的克里斯托弗,然後給他臉上來了狠狠的一記“台北鐵拳”。台灣當時的反應,比退出聯合國時更為激動。

  圍毆持續了半個小時,直到美國特工把人群驅散才結束。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的眼鏡被擊碎,臉被玻璃劃傷。美國人撤離,一般都是“鐵拳”別人,這次被人“鐵拳”也算是歷史性的一擊了。

  因為“表演”玩的太過頭,美國人對這件事提出了強烈抗議,要求台灣當局對美國代表團的安全負完全責任。然後不出意料,雖然台灣媒體上反美聲音不斷,民間也有抵制美貨的舉動,但是台灣公開場合的大規模“抗議人群”就消失了。

  不過1979年的美台斷交,並沒有讓台灣當局“邦交國”數量減少。

  台灣官員高朗在書中酸溜溜的寫道:“中美斷交不像當年尼克松宣布訪問大陸,連帶引起骨牌效應。我們的邦交數並未驟減,與美國中止外交關係的同一年,我們與太平洋的迷你國土瓦魯建立邦交。”

  一進一出,還是22個“邦交國”。這個數字一直持續到1988年。這一年,蔣經國去世,“台獨”分子李登輝擔任“總統”。

【三】冷戰結束後的台灣“外交”及結果

  冷戰結束後,李登輝針對國際形勢,對台灣的外交政策做了很大調整,把台灣的經濟力量作為重要的外交手段。

  台灣當局專門設立“海外合作發展基金”(後改名:國際合作發展基金),主要用來援助其他國家,增進雙方的友好關係,在1992年就有10億美元的規模,運用重點是中南美洲國家,這也是現在台灣“邦交國”所在的主要地區。

  把交往變成了“交易”,外交變成了“援交”之後,台灣當局的“邦交國”數量從1988年的22個,上升到冷戰結束後的最高點,期間雖然有哥倫比亞、沙特、韓國、南非等國斷交,但依舊在1992年達到30個,並且穩定了相當長的時間。

  2000年,陳水扁上台,又開始尋求“外交突破”,密集出訪“邦交國”,企圖以台灣名義“重返聯合國”,並重點對與大陸有領土糾紛的國家做工作。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效果二百五。台灣做工作,大陸當然也會做工作,一番角力,要求想兩邊討好的國家明確表態。台灣直接迎來了第三次“斷交潮”。

  2001年馬其頓,2003年利比里亞,2004年瓦魯阿圖、多米尼克,2005年塞內加爾、格林納達,2006年乍得,2007年哥斯達黎加,2008年馬拉維……陳水扁任期內,連續9個國家宣布斷交。台灣當局的“邦交國”下降到23個。

  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搞“外交休兵”,除了2013年岡比亞斷交外,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沒有太大變化。馬英九下台時,留給了蔡英文22個“邦交國”。

  2016年蔡英文上台,複製了陳水扁的操作,也得到了陳水扁的結果,台灣喜迎第四次“斷交潮”,連續9個國家與台灣斷交。 2017年時,台灣媒體《聯合報》就憂心忡忡的分析:“外交對抗”台灣明顯處於下風,“邦交國”數量何時會跌破2字頭,沒人說得準。

  《聯合報》想到台灣處於下風,但沒想到台灣實質上是處於下下風。目前,台灣還剩13個“邦交國”,而且還在可以預見地繼續下降。現在已經不是跌破2字頭的問題,而是跌破1字頭,甚至外交歸零也不是沒有可能。

  因為台灣現在剩下的這些“邦交國”,都是台灣自己搞金元外交的結果。不是小國,就是窮國,與台灣保持所謂“外交關係”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從台灣獲取經濟援助。如果從台灣獲取的利益,小於和大陸建交的利益,這些國家都會第一時間“斷交”。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主要經濟體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所以,台灣“邦交國”的選擇可想而知,台灣的“外交”前景可想而知。

▲幾十年來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外交”較量演變,紅色為大陸建交國,藍色為台灣“建交國”

  今年4月8日到10日的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中,我們的執法編隊“海巡06”在巡航過程中播放的背景音樂是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這首歌在外交領域送給台灣地區也非常合適。

  小的時候,媽媽一定會告訴你,用金錢是交不到真朋友的。拿金錢換承認的金元外交,同樣也是不穩固的。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各個國家與大陸的經濟關係只會越來越緊密。堅持“台獨”態度,想在國際社會上折騰,國際空間只會越來越小。

  如果是真的為台灣地區民眾的福利考慮,就應該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上來,不折騰、好好談,畢竟都是一家人,這樣才能更好的在國際舞台上為整個中華民族謀取利益。

  我們支持和平統一,但也不會放棄武力統一。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動用謀略和外交手段瓦解敵人,是比直接動用軍隊開戰更加高級的手段。在時隔幾千年的今天仍然受用。

來自:軍武次位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