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留美學者紛歸來 助力祖國強起來

留美學者紛歸來 助力祖國強起來

  圖:去年11月,赴美五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宣布歸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

  去年11月,赴美五年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宣布歸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緊接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馬毅宣布加入香港大學,兩位世界知名學者徐浩新教授、陳家明教授辭去美國頂級大學教職,全職回國加盟位於杭州的良渚實驗室。從頂級科學家到普通研究人員,回歸祖國已成為新時代的風潮。研究統計,2019-2021年間,有3878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中國,僅在2021年就有1490名學者歸國,達到20年來的頂峰。「三年前,從美國回到祖國,是我最幸運、最明智的決定」,一位歸國科學家說。\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報道

  新中國歷史上的科學家歸國大潮已有幾輪。眾所周知,在上世紀50年代,錢學森等1200多位海外華人學者排除萬難,毅然回到祖國,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在世界「站起來」穩住腳跟。9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大批海外華人學者回歸祖國,他們很多已功成名就,為中國「富起來」作出貢獻。這一次新時代的歸國潮,始於2019年前後,近4000名科研人員用實際行動,助力中國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

  三年間近4000科研人員返華

  這一次歸國潮,在國內似乎進行得「潤物細無聲」。身在美國的華人學者對此更加敏感,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中心教授謝宇、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教授林希虹、麻省理工學院核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李巨等早前在預印本網站arXiv發表題為《身陷囹圄:美國華人科學家的恐懼》研究,顯示2019-2021年間,有3878名華人科學家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中國開展研究。

  「三年前,從美國回到祖國,是我最幸運、最明智的決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腦狀態調控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劉丹倩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談及自己離美歸國的經歷。

  劉丹倩201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隨後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她2016年赴美,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霍華德休斯頓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說起來,可能是冥冥注定,我在2020年初回國探親,正好趕上疫情暴發,此後直接進入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劉丹倩說,雖然自己從出國時就有學成回國的打算,但疫情依然成為自己毅然回國的原因之一。

  回憶起在美國的科研經歷,劉丹倩說,中國的博士生是世界科研機構公認基礎素質最高、最勤奮的科研人員,在美國也非常搶手,很多科學家喜歡招收中國學生或博士後。不過,與外國同行相比,中國科研人員在創造力和表達能力上尚有欠缺,「中國科研人員有時候太過謙虛,不善於展示、包裝自己的成果,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地方」。

  自覺必須比在國外時做得更好

  「其實,在國內真的很『卷』(內卷)」,劉丹倩笑着說。無論是業界頂級「大佬」,還是博士後等研究人員,選擇回國都是選擇了一個更「卷」的氛圍,領域競爭激烈,研究項目前沿,大家都認為必須要比在國外時做得更好。劉丹倩說,自己非常幸運能夠進入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並趕上了腦科學被列為「十四五」期間的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項目之一。「感覺自己像在科研的『象牙塔』中,被保護很好,可以從事感興趣的研究,實現科學夢想」,她說。

  僅用不到三年的時間,劉丹倩在國內的科研工作已有相當顯著的成績。2021年,她和團隊在腦智卓越中心50多個研究組匯報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不久前,劉丹倩團隊發表了一篇重磅研究,揭示的快速眼動睡眠(REM睡眠)分期將促進對REM睡眠功能的精準解析,並為解析夢境睡眠的複雜性提出了全新思路。她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自信且富有創造力的科研人才,探究人類腦科學的奧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刘麦嘉轩续任积金局主席

李家超对首次列席人大会议感鼓舞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