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历史重拾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燦爛多元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燦爛多元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燦爛多元

“鄖縣人”3号頭骨 國家文物局供圖

從一百萬年前的湖北的“鄖縣人”3号頭骨,到水陸相連、江海一體的宋元古港;從一萬餘年前的出土的巨量陶片,到北宋巨幅海馬仙鶴石雕壁畫;透過二裏頭、殷墟和西頭遺址一窺夏商周上古三代文明中的幽微之光,大松山墓群展現一幅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從兩晉到宋元明的宏大曆史長卷……28日揭曉的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拂去時光的一片塵埃,讓中華文明之光在深邃的曆史中再度閃亮。

河南偃師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 國家文物局供圖

河南偃師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 國家文物局供圖

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起源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生動描繪了中國一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22年5月在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新發現的“鄖縣人”3号頭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的體質特征,很大程度上彌補此前兩具頭骨變形的缺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指出,該頭骨是迄今歐亞内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爲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征,也爲探讨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系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爲舊新石器過渡階段人類遺址的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了大面積、多頻次紅燒土堆積,體現出古人類對火的運用,由此殊爲難得地揭露了一萬餘年前的一個臨時性活動營地。“年代距今越久,保留下來的遺存越少。這個遺址能很大程度還原當時人類的生活場景,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組織形态和人類生業模式有重要學術價值。”陳星燦說。

“如果隻知道大型遺址的形制,而不知道中小型遺址的話,無法完整了解當時的社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指出,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的可貴價值正在于此。作爲與同期盛極一時的石峁古國遙相呼應的中型城址,其數次擴建,層層設卡、處處把關、謹慎布防的結構彰顯了濃厚防禦色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态,是對石卯文明的有利補充。

陝西旬邑西頭遺址墓葬中的殉人 國家文物局供圖

陝西旬邑西頭遺址墓葬中的殉人 國家文物局供圖

對應夏商周三代的河南偃師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陝西旬邑西頭遺址則令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倍感興奮,他總結這三個遺址“都有着突破性的價值”。“二裏頭考古發現的‘井’字布局,層次明顯、等級有序,是二裏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标志,同時讓人聯想到漢唐裏坊制度,可謂是開創先河的格局;殷墟新探明的圍溝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将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西頭遺址中西周時期大型城址的發現,爲尋找文獻所載‘豳’與‘豳師’提供了一把關鍵鑰匙。”

見證中華文明燦爛多元

2022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同時體現了年代的均衡性。王巍笑稱,以前考古學有不考三代(注:夏商周)一說,因爲這三代以後就有信史可查。但近年來的考古發掘進一步揭示了此後曆史年代的生動生活畫面,體現了民族融合、文化交融、多元一體、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史。

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各時期墓葬形制(上)及出土的寶石玻璃制品(下) 國家文物局供圖

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各時期墓葬形制(上)及出土的寶石玻璃制品(下) 國家文物局供圖

作爲一處全國罕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展現了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的曆史畫卷。既體現出地域文化傳統的長久延續,同時見有中原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四川盆地、域外等文化因素,是中央政府在貴州實行“土流并治”,各地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霍巍表示,該墓群繪制了一幅長達1400多年的文化交融曆史畫卷,用實物形态爲我們重新展現了在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不斷融入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的曆史演進過程。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廟址包括高句麗、渤海國兩個時期的遺存,遺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之下傳入與發展的曆史事實,爲厘清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實證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維護國家曆史安全與文化安全具有重要價值。“遺址清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的佛教造像風格、題材跟中原地區魏晉以來的佛教一脈相承,是對國際學術界一些聲音的有力回應”,霍巍說。

州橋遺址全景(上)及明代州橋複原圖(下) 國家文物局供圖

州橋遺址全景(上)及明代州橋複原圖(下) 國家文物局供圖

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的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曆史場景。州橋是運河遺産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曆史場景,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産的空白,也爲我國古代橋梁建築技術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内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一片繁華海上頭”。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重現了宋元溫州港的繁華景象。城址1700年未變,凸顯了溫州古城港、城一體的規劃特色,也使這次發掘兼具城市考古和港口考古的雙重意義。朔門古港集齊各大要素,遺迹全、規模大、體系完整、内涵豐富,填補了海絲申遺體系港口類遺産的關鍵缺環。霍巍指出,這一遺址的重要性在于,它爲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港口遺址。

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文明薪火,用考古成果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是中國新一代考古人的責任和使命。

來源:中國新聞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2022十大考古發現 中華文明多元縮影

山水相依、剛柔并濟!這三條文化帶承載了古都“城市之魂”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