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美媒稱拜登“產能過剩論”錯了:世界需要中國來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美媒稱拜登“產能過剩論”錯了:世界需要中國來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拜登錯了,我們的太陽能還不夠。”在美西方炒作中國光伏等綠電產能“過剩”之際,彭博社6月6日刊發氣候變化和能源領域專欄作家戴維·菲克林(David Fickling)的評論文章。

菲克林直言,這種“產能過剩”論調低估了能源轉型的挑戰,可能是個“致命錯誤”,世界需要中國清潔能源技術來應對未來的挑戰。從全球範圍來看,按照目前的新增產能速度,要實現2030年前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兩倍的目標很難。

“如果我們想在有生之年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暖,降低綠色能源成本是世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菲克林寫道,產大於需有利於市場競爭,應對中國降低太陽能成本表示歡迎。

戴維·菲克林(David Fickling)(彭博社視頻截圖)

按現在速度,要實現2030目標很難

菲克林提到,2023年9月,在印度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通過《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新德里峰會宣言》,同意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產能增加兩倍,並接受逐步減少煤炭發電的必要性。

2023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也提到了這一目標,即加速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三倍。

菲克林表示,上述目標聽起來可能“不誇張”,因為在2015-2022年,同樣的數字翻了一番,因此適度加速應該可以實現三倍目標,但實際上“比那難多了”。

“到2030年,(如果要實現產能目標)電網需要現有兩倍的吉瓦級電站並網發電,而現有的發電設備是我們花了一個多世紀才建成的,而且所有的凈增長都必須來自清潔能源。”菲克林表示,世界仍然沒有建造足夠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基地,也沒有足夠的工廠來制造所需設備的組件。

上個月,拜登政府動用貿易保護主義工具“301條款”,宣布把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關稅稅率從25%提高到50%。白宮5月14日發布聲明宣稱,中國存在所謂“政策驅動的產能過剩”,聲稱這種“過剩”壓低了價格。中方對此予以駁斥。

美國能源部評估發現,到2035年,區域內輸電容量必須增長一倍以上、區域間輸電容量必須增長五倍以上,才可能幫助美國實現脫碳目標。

菲克林表示,如果美國想實現2035年電網脫碳的目標,就需要所有這些他們認為“過剩”的生產線。

(彭博社)

據法新社報道,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本月4日發布公報,呼籲各國制定明確的計劃來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以實現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至三倍的全球目標,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至少達到1.1萬吉瓦,這對於實現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至關重要。

國際能源署警告稱,目前這一目標正在“落空”,該機構對近150個國家的政策和計劃進行分析後發現,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預計在6年內達到8000吉瓦,遠低於1.1萬吉瓦的目標,各國需要加快落實各自計劃。

菲克林稱,要實現“可再生能源三倍”目標,美國和歐洲必須大幅提高新發電機並入電網的速度,全球近年來為綠色產能新建的工廠數量龐大,但仍幾乎無法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

“降低綠色能源成本,是世界能做的最好的事”

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報道,主要太陽能組件制造商每年可生產約830吉瓦的太陽能電池板。菲克林稱,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能替代全球每年約4%的電力需求,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實現零排放,因為電力需求也在迅速增長。

比如,即使將全球溫升的“1.5℃”目標放寬到“1.75℃”,到2028年,現有光伏組件生產線的裝配能力將無法滿足所需太陽能電池板的數量。風電產能短缺問題更甚,即使不看2030年目標,現有產能也遠遠達不到新增發電基地的需求,到2030年,所需的風力渦輪機根本無法到位。

文章指出,這種問題在美國尤其嚴重,2023年產能新增速度遠遠低於要實現2035年電網脫碳目標所需的速度。菲克林預計,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將風能並網速度提高到目前的近13倍,將太陽能的並網速度提高到2023年的3.5倍,將核電機組新增速度加快5倍以上,電池儲能和水電蓄能的建設速度必須翻一番。”

至於“產能過剩”的爭論,菲克林指出,不要忘記,之所以從2021年開始討論這一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期間閒置或關閉的產能無法應對覆蘇期間需求的激增”,誘致全球範圍大規模投資。

文章稱,產能過剩會導致價格下跌、創新和行業整合的良性循環,產能不足則會導致通貨膨脹和短缺,西方炒作的所謂中國“產能過剩”降低了太陽能電池板價格。“我們應該對此表示歡迎,”菲克林說道,“如果我們想在有生之年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暖,降低綠色能源成本是世界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近日在北京全球化智庫(CCG)發表演講時指出,美國的“產能過剩論”純粹出於政治動機,出於遏制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目的。

在氣候變化正劇烈甚至瘋狂地威脅世界的當下,綠色能源產品不存在“產能過剩”。“如果說有什麽問題的話,那就是新能源產品短缺。中國正在為世界提供巨大的服務和利益,生產低成本、清潔的新能源產品,世界迫切需要這些產品來避免氣候變化的破壞。”羅奇說,中國擁有技術、產能,可以為一個飽受氣候變化困擾的世界提供“所需要的東西”。

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室主任金賢東4月在新聞發布會上所說,對於產能問題,要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適度的產大於需有利於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有些方面把產能問題與國際貿易掛鉤,認為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能過剩了,這是站不住腳的。

從業多年的清潔能源行業觀察者金鑫此前告訴觀察者網,中國光伏行業,從技術水平、行政管理成本、產業鏈完整度、產業鏈集成度、人力成本和技術人員數量等幾乎所有方面來看,都已經是歐美業界完全無法與之競爭的了。“無論產能是否‘過剩’,那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都沒有他們什麽機會。”

對於美方炒作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外交部發言人5月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多次闡明,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是企業長期技術積累和開放競爭的結果,是在充分競爭當中拼出來的,而不是靠產業補貼補出來的,完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中國的新能源產能是助推世界經濟綠色轉型亟需的先進產能,而不是過剩產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