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飞花文摘 【中國如斯】鄉村減貧治理的中國經驗

【中國如斯】鄉村減貧治理的中國經驗

貧困治理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據世界銀行2022年預測,2030年全球貧困發生率為6.8%、貧困人口總數將達到5.74億人,2030年在世界範圍內消除極端貧困的聯合國目標基本無法實現。從人口的地理分布來看,全球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2021年中國宣告消除了絕對貧困。中國政府通過施行有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在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世界鄉村減貧治理提供了中國經驗。

貧困識別標準。貧困標準決定了減貧治理的對象和目標。世界銀行將每人每天的購買力(低於1.9美元)作為國際貧困標準線。中國政府綜合考量收入水平和民生狀況,提出“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的減貧標準,即人均年收入超過4000元,不愁吃和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者,才算脫貧。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建立戶、村、縣三級貧困識別標準,把鄉村的減貧治理與貧困戶、貧困縣的貧困識別結合起來。例如四川省將當地貧困村定為達不到“一低五有”標準者,即村總人口貧困發生率超過3%、無集體經濟收入、水泥或者瀝青道路、醫療點、文化活動室和通信網絡的村。這樣的多維貧困識別標準更為合理,為精準扶貧提供了具體目標。

對口幫扶。為縮小區域差別,中國形成了對口支援機制,就是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實施,實力較強的地區支援實力較弱的地區,支援領域涵蓋救災、經濟發展、醫療、教育。這一政策也有效用到貧困治理領域。對口減貧,主要是東部發達地區支援西部欠發達地區,東部地區根據西部地區的需求提供智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幫助,利用市場推動產業向西部轉移,促進西部發展和西部勞動力向東部流動,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對於一些地理條件惡劣的深度貧困地區,基於“政府引導、企業支持、群眾參與”的原則,中央政府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幫助960萬人易地搬遷脫貧。

教育與健康扶貧。針對貧困鄉村缺少優質教師的情況,中國制訂和實施鄉村教師“特崗計劃”,由中央財政對中西部農村貧困和邊遠地區給予專項經費支持,設立農村教師崗位,通過提高工資和保障人員編制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到2021年,“特崗計劃”已累計為3萬多所鄉村學校補充教師103萬人。至2019年,中國鄉村小學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從2006前的5%提高到49%。中國政府還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由中央財政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每位學生提供每天定額營養膳食補助。2021年,貧困鄉村6~15歲學生生長遲緩率為2.3%,比2012年的8.0%下降了5.7個百分點;2021年鄉村學生貧血率為12.0%,比2012年的16.7%下降了4.7個百分點。

文化科技惠民。中國政府還以文化惠民促進鄉村精神脫貧,持續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組織協調、社會捐助、農民自主管理,在各行政村建立了能滿足農民文化需要的、具備書報及電子閱讀視聽多功能的“農家書屋”。截至2023年,中國已在全國各鄉村建成農家書屋58.7萬家,基本實現鄉村全覆蓋。中國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為部分農村和邊遠山區的居民解決廣播電視信號盲區,到2020年就已實現鄉村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2021年,中國所有行政村也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農村通信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政府還依托科技人才因地制宜發掘貧困地區重點產業項目,通過產業扶貧有效激發貧困人群的脫貧積極性,促進貧困人口的本地就業,實現物質與精神脫貧齊頭並進。

中國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中國的精準減貧方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的唯一途徑。世界銀行在2018年出版的《中國系統性國別診斷》報告中稱,“中國在快速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方面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中國的鄉村減貧實踐不失為全球貧困治理的一種新思路。

作者:羅浩倫(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