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广东广州聚龙村:岭南风情 藏于闹市

广东广州聚龙村:岭南风情 藏于闹市

作者:本报记者 唐一歌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田志红《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11日 03版)

聚龙古村内的静谧街巷。唐一歌摄/光明图片

【走进美丽乡村】

初到广东广州,人们总被它的车水马龙、繁华市井所吸引,殊不知,就在烟火闹市之中,掩藏着一座有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

在白鹅潭的珠江南岸,跨过一座清代古桥“毓灵桥”,再沿大冲口涌上行数百米,便来到了聚龙古村。穿过村口的牌坊和小广场,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广府民居映入眼帘。这些别具岭南风情的村居院落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之一。

河涌如丝带环绕,古木如翡翠点缀,青砖灰瓦间,过往的故事似乎悄然回响。聚龙村的民居曾建有21幢,现保存完好的有19幢,其格局为坐北朝南,分前中后3排,按“井”字形排列。如此一来,建筑群整体呈现出近乎方正的形态,街巷整齐有序,彰显出独特的秩序美感。全村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石基,既具有岭南特色,又借鉴了当时西方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元素上,不仅融入了广府民居传统的趟栊门、砖雕、灰塑,还有从国外进口的花砖、铁窗栏、彩色玻璃等,可谓融合中西、别具风情。

静静镶嵌在悠悠碧水边的聚龙村,并非浪得虚名,而的确是“聚龙卧虎”之地,出了不少名人。在今天的聚龙村4号民居,曾经居住着近代广东报业巨子,也是最早编写英汉字典的中国人——邝其照,他与家人在此居住长达20年,晚年在这里著书立说,其编撰的《华英字典集成》等英文系列丛书为洋务派必读之书,深受各界欢迎,畅销东南亚和北美地区。还有著名“黄金巨子”邝衡石,知名商人邝明觉、邝伍臣等,他们的旧居现在仍保存在村内。

由此不得不提,聚龙村曾叫作“邝家庄”,是由祖籍广东台山县冲云乡苍下村邝氏一族合资兴建。

清光绪初年,台山邝氏族人共同商议到广州经商并建新村,发展基业,族长委派已在广州经商多年的邝伍臣到广州近郊寻找合适的地方。经过一年多的寻找,邝伍臣选中了这块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捷的宝地,邝氏购地200亩,兴建村居,其中100亩用于居住,100亩作为耕地。清光绪五年(1879年)动工兴建村居,历时十载竣工。施工挖地基时,红色砂岩层有泉水涌出,风水先生说这是“龙出血”,才取名“聚龙”。

有趣的是,当时这批房屋集中连片兴建、整齐划一,房子建好后由邝氏族人进行定价认购,颇似今天的楼盘开发,可以算得上是近代房地产的雏形。

20世纪30年代前后,邝氏后人为躲避战火纷纷移居中国香港地区和美、英、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只留下小部分亲人或下人看管祖屋,更楼倾塌、围墙被拆,留存下来的大部分建筑也因无人打理而年久失修,落于破败。

近年来,广州市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对聚龙村的保护修复力度,恢复重建了聚龙村广场、邝氏家塾。荔湾区冲口街道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用“绣花”功夫修缮了聚龙村更楼,改造提升大冲口涌的水质及水岸环境。随着周边环境的不断美化,民宿、文化创意、非遗工艺等文旅资源开始向聚龙村汇集,现存的19栋传统建筑中已入驻餐厅、影视创作、文创设计、纸花装饰、旗袍定制等10家企业。古建筑注入新内容,让曾经一度破败的古村落有了全新的活力和人气。岭南风情与文艺气息的碰撞,也让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如今,古韵悠然、绿叶掩映的聚龙村小广场是大冲口涌周边居民最喜欢的休闲去处。“修复以后的聚龙村很美!我几乎天天过来玩。”70多岁的陈阿婆笑着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冲口街道组织“悦新年·健步走”活动,起点就在聚龙村小广场,而她是年纪最大的参赛者。

漫步在聚龙村的白麻石小径,青砖灰瓦和砖雕壁画透露着岁月悠长,历史厚重;而在不远处的珠江沿岸,一个世界级的中心商务区——白鹅潭中心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大厦拔地而起。岭南风韵与都市繁华近在咫尺。老城市,新活力;旧民居,展新颜。好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丽图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