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明天是元宵節。每年正月十五的傍晚開始,佛山人都會扶老攜幼,拿着風車、風鈴及生菜,走過位於禪城的通濟橋,口中默念「行通濟,冇閉翳(閉翳指憂愁、衰氣)」,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這個習俗是佛山最具特色的節日活動,每年吸引數萬市民及遊客參加。
明報記者 司徒聰穎
通濟橋位於佛山普瀾公路北端的同濟路口,北連金魚街,約有400年歷史。據《佛山忠義鄉志》記載,該橋最初由鄉民集資修建,後來由於失修,於明代天啓五年(1625年)倡建新橋,取名「通濟橋」,「橋以通濟名,必通而後有濟也」,當時列為佛山八景之「村尾垂虹」。通濟橋是當時來往順德、番禺的必經之路,也是佛山商貿交流要道,商民為求來年順境,行通濟橋討個吉利,漸成習俗,衍生「行通濟,冇閉翳」一語。
不過,佛山後來多次擴建馬路,通濟橋下的河涌改為暗渠,橋面改為道路,再找不到「橋」的痕迹,行通濟習俗亦停止。
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斥資復原通濟橋。新橋長32米、闊9.9米,以防滑條取代台階,在橋的北端放置9條、南端13條,重現古橋石級「九出十三歸」的寓意,安全之餘亦體現祈福理念。橋下有魚池,加上南北兩端的廣場及周邊園林庭院,形成面積7300平方米的公園,是市民休閒的好去處。
舉風車持生菜出發 留意交通管制
「行通濟」的習俗亦隨着新橋建成而復蘇。每年正月十五傍晚至翌日,短短30多米的通濟橋都會迎來萬人空巷的熱鬧景象,有扶老攜幼的市民,也有慕名而來的遊客,浩浩蕩蕩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安順利。
不過,參加者需留意當日交通管制,建議在地鐵普君北路站或朝安站下車,按指定方向前行;活動結束後可沿普瀾二路轉入同濟路,在同濟路地鐵站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