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為何這次全球能有這麼多聲音譴責以色列?

為何這次全球能有這麼多聲音譴責以色列?

隨著以色列軍隊突入加薩地帶,開始包圍加薩北部城區,這一輪巴以衝突的強度驟然升級。 中東局勢朝著失控的方向一路狂奔,從來未曾流淌過蜜與奶、卻紮紮實實地浸透了血與火的迦南大地有著演變為血肉磨坊的可能性。

哈馬斯和以色列國防軍的戰事日益激烈,而圍繞著雙方是非對錯,全世界的輿論場都深度捲入一場規模空前的激烈爭執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究竟孰是孰非? 究竟該站在哪一邊?

對近期巴以衝突有所關注的朋友應該多少都能感受到一點這場世界級輿論大戰的強度和廣度。 這場發生在口頭層面的全面戰爭是如此奇特,它不以國別為單位,不以邊界為戰線,甚至不以利益為爭奪對象,而是在所有主要國家和主要政治實體內部爆發,人們劃 線站隊、選擇陣營、彼此攻諦。

而且,這種內戰跨域了所有階層和族群,以往用於劃分陣營的群體區分方式似乎不再奏效,人們只能根據彼此的言論來搞敵我識別;上至廟堂下至草莽,幾乎少有人能 倖免,甚至有人不想參與其中也被硬逼著站隊表態。

這實在是當代社會的輿論奇觀。

相關例子俯拾皆是。 例如這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一直旗幟鮮明地站在以色列一邊,反覆不停地念著諸如「以色列有自衛權」等車軒轅話。 其態度之堅決,甚至讓人有用力過猛的感覺。

如在10月13日,馮德萊恩和歐洲議會議長梅措拉在以色列軍隊裝甲車的重重護衛下訪問了靠近加沙的猶太人定居點卡法阿扎,並公開表示此次訪問屬於正式官方訪問,其 目的是為了「表達對以色列人民的聲援」和支持。

而此舉立刻招致了內在的反彈。 歐洲議會議員克萊爾·戴利在社群媒體上表示,馮德萊恩沒有權力決定歐洲外交政策的走向,更沒有資格代表歐盟與以色列站在一起。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公開表示“馮德萊恩的表態不能代表歐盟官方立場”,指出“自衛權與任何其他權利一樣,都有限制”。 在10月20日,甚至有大約 850名歐盟職員聯署了一封給馮德萊恩的私人信件,抗議其一系列偏袒以色列的表態。

POLITICO相關報道截圖

此類衝突在世界政壇上已多到令人麻木。 例如埃及發起的巴勒斯坦問題開羅和平高峰會邀請了30多個國家的元首、政府首長、特使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參會。 在這次會議中,部分西方國家的代表要求峰會得出的共識必須是對哈馬斯進行明確譴責,並把導致局勢升級的責任歸於哈馬斯,而阿拉伯國家代表普遍拒絕了這一要求。 結果就是,這次會議沒有達成任何有意義的結論,開了白開。

而在民間,這種衝突正以更廣泛、更深刻、更激烈的方式展開。

如以往一貫被視為以色列在國際關係中的鐵盤的美國,其社會輿論在此次巴以衝突中就發生了微妙而深遠的變化。

以往在美國內部,涉及以色列和猶太人群體的相關話題,基本上遵循「兩個凡是」標準:凡是符合以色列利益的觀點,美國都堅決維護;凡是不利於以色列的言論,美國都堅決消滅。

以色列及猶太人群體的利益取向,在美國內部長期佔據政治正確的道德高地。 在以往,僅僅是對這種道德高地的合理性表達哪怕是最輕微的質疑,在美國都有可能面臨事實上的社會性死亡,質疑者會受到輿論的口誅筆伐,而配套的政治懲戒和司法調查 也會接踵而至。

舉個有些古老的例子──美國傳奇新聞從業人員、美聯社駐白宮記者海倫‧湯瑪斯。

她曾是白宮記者團裡資格最老的成員,從1961年開始擔任美聯社駐白宮記者起便創造了多項歷史紀錄。 例如:她是白宮記者團的第一位女記者和第一任女會長;是跟隨尼克森訪華的記者團中唯一一位女記者;是美國名流俱樂部的第一位女會員;還是曾經 禁止女性加入的美國國家新聞協會的第一名女官員。

她在自己40年的職業生涯中向10位美國總統提問,她用沙啞的嗓音問出尖銳刻薄、直擊要害的問題,讓多名總統對她感到畏懼,甚至因此獲得了“總統折磨者” 的綽號。 她因自己老牌的資格和崇高的聲望而被稱為“祖母記者”。

2009年8月,海倫湯瑪斯與歐巴馬同慶生日。 (圖自美國白宮)

但即使如此,卻未能讓她免於以色列的「兩個凡是」。 她在2010年5月接受網站採訪時表示,「猶太定居者應該滾出巴勒斯坦的被佔領土,回到波蘭、德國、美國或其它什麼地方」。 隨後她因此被迫辭職,職業生涯基本告終,3年後於落寞中離世。

以色列在美國輿論場中的能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但在本次巴以衝突爆發後,美國內部關於以色列的「兩個凡是」似乎有所鬆動。

雖然美國官方在正式場合的表態中依然站在以色列一邊,甚至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接近地中海東岸,但在社會層面上,美國內部出現了成規模的反對以色列、聲援巴勒斯坦的聲浪。

特別是在高等院校,一些學生頭上包著巴勒斯坦抵抗運動代表人物阿拉法特的方格頭巾,揮舞著巴勒斯坦國旗,舉著聲援巴勒斯坦的標語,與舉著以色列國旗、穿著藍白條紋衣服的 群體對峙甚至對罵。

再例如10月17日,支持以色列的抗議者和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齊聚華盛頓廣場公園,雙方爆發激烈的爭執和對抗,當地執法部門派出大量警力才沒有讓衝突進一步惡化。

11月4日,也有數萬民眾聚集在白宮周圍,抗議拜登縱容鼓勵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 抗議者高舉用紅油漆染紅的手,並高喊支持巴勒斯坦的口號。

雙方的衝突從街頭蔓延到網路。 例如,有人公開支持以色列轟炸巴勒斯坦民用目標。 前段時間加薩的教會醫院被炸事件,當時在美國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大批對醫院死傷歡呼叫好的人,他們熱情洋溢地支持以色列對加沙教會醫院進行轟炸,雖然是不是以色列國防軍炸的還存疑。

如此大規模的支持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的社會運動出現在美國,這在前幾年都是難以想像的,其中蘊含的深意非常耐人尋味。

同樣的現像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整個西方社會,英、德、法、澳等許多西方國家陸續出現了聲援巴勒斯坦的活動。 如倫敦曾多次舉行聲援巴勒斯坦的遊行,甚至還有地鐵司機用地鐵廣播帶領車上乘客高喊聲援巴勒斯坦的口號。

西方國家政府面臨這種聲援巴勒斯坦的洶湧民意,內部也極度撕裂:既有在相關問題上草木皆兵、對一切反以言論露頭就打的,也有嘗試突破輿論禁區、甚至公開對支持以色列的觀點唱反調 的。

前者的代表是德法等國。 在德國,參加公開聲援巴勒斯坦的遊行活動可能會面臨巨額罰款乃至驅逐出境的危險,諸如「解放巴勒斯坦」等在西方頗為流行的反以口號甚至被嚴厲封鎖。

而後者的代表是愛爾蘭和美國的部分政治人物。 愛爾蘭國會這段時間多次就巴以問題展開大規模辯論,而激烈聲討以色列、駁斥所謂以色列有權自衛的說法已經完全公開化了。 甚至連美國都有國會議員公開批評以色列,部分社會名流在面對媒體要求其就巴以問題表態站隊時,也陰陽怪氣或東拉西扯不予回應。 這在以往甚是難見。

於是,一個問題就顯而易見地浮現出來:為何世界輿論在此次巴以衝突中,如此集中且廣泛地出現了對巴勒斯坦的強烈聲援?

在以往,由於美國在世界輿論場上的主導地位和對多種傳媒管道的壟斷性把持,美國的價值取向的影響力往往不局限於美國本土,而是具有超越國界範圍的影響力,能夠憑藉 著美國的傳媒霸權倒灌進其它國家,塑造並影響他國輿論,形成「以美之是為是、以美之非為非」的局面。

而以色列在美國內部的有利地位也隨著美國的影響力一併外溢到其它國家,成了一種跨國的道德體系。 對以色列來說,則成為了一種政治特權,以色列可以憑藉這種政治特權在國際上獲得更廣泛的行動自由。

但天下沒有永恆的特權,以色列多年來依仗這種輿論特權的庇護,在巴以問題上的所作所為太過不堪入目——不僅肆意驅逐巴勒斯坦人,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領土 ,在上面大範圍擴建定居點,還依仗其武力優勢肆意襲擊巴勒斯坦人的住宅和公共設施,對平民傷亡絲毫不以為意,修建隔離牆將巴勒斯坦人圈禁在狹小的活動範圍內,以至於加沙 地帶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監獄」。

殘酷的暴行幾十年如一日地被加於巴勒斯坦人頭上,以至於年輕一輩中國人幾乎是聽著以色列轟炸巴勒斯坦的新聞長大的。 在筆者的記憶中,從小時候開始,諸如“巴以衝突”“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哈馬斯”“法塔赫”“梅卡瓦”“猶太人定居點”等措辭就是國際新聞 節目中的常客;甚至中國1990年代拍攝的情境喜劇《我愛我家》裡都有報紙上刊登了以色列殺死巴勒斯坦平民引起公憤的橋段。

有些事情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然而,在美國的輿論特權庇護下,以色列似乎從來都不用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任何代價,也不用擔憂自己的國際形象會因此受到什麼損失——他們只需要做就是了,從來沒有該不 該,只有能不能。

這種情況,其實是美國在不斷透支自己的輿論公信力來給以色列的政治需求買單,而以色列就像一個紈縐子弟,崽賣爺田心不疼,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可勁造就 完事了,於是不斷製造出各種越來越駭人聽聞的事件,提高美國的輿論維穩成本。

例如,最近以色列遺產部部長埃利亞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在處理加薩問題時不排除核選項,並公開聲稱「加薩不存在無辜民眾」。 此事引發軒然大波,連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都趕緊跑出來搞切割,表示他的言論不代表以色列官方態度。

當事情的本質超出美國的輿論特權可以承受範疇後,長期壓抑輿論的後座力就來了。 這次全球聲援和支持巴勒斯坦的聲浪的出現,本質上就是被美國對以色列的輿論偏袒壓抑已久的社會意識的一次總爆發,是世人對以色列不滿和對巴勒斯坦同情的一次總宣洩。

最可笑的是,以色列似乎壓根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些年來究竟做了些什麼,對於全球範圍內聲援巴勒斯坦的浪潮感到大惑不解——為什麼以往都向著自己的輿論,這次沒有完全站在自己 一邊? 然後又搬出老一套的「反以就是反猶,反猶就是納粹」的陳腔濫調出來堵別人的嘴,大吃二戰期間被屠殺猶太人的人血饅頭。

以色列還試圖來摀中國的嘴。 中國只不過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說了兩句公道話,喊了兩嗓子止戰停火,以色列代表居然就在安理會夾槍帶棒地攻擊張軍大使。 以色列大使館甚至還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中方按照他們的意願譴責哈馬斯,把局勢惡化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巴勒斯坦一方。

本質而言,他們是太習慣了佔據有利位置,畢竟開著F35用重磅炸彈去轟炸只有火箭和步槍的哈馬斯,對他們來說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所謂用進廢退,這樣的日子過久了,就不會處理棘手複雜的事務了。 美國的政治特權把他們變成了一群被慣壞的孩子,已經沒辦法用正常人的眼光來認知客觀世界了。

他們似乎意識不到一個簡單的道理:生存從來就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所有的選擇都有後果,任何國家都是自身所作所為的第一責任人,就算是美國的庇護也不會是 無止境的。

懸崖勒馬,為時不晚;執迷不悟,藥石無靈。

專欄作者:託卡馬克之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