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金牌不代表實力”? 西方用這話麻痺自己,我們不能也被麻痺了

“金牌不代表實力”? 西方用這話麻痺自己,我們不能也被麻痺了

10月8日,杭州第19屆亞洲運動會閉幕式在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

萬眾矚目,精彩的杭州亞運業已落幕。 本次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共獲得201枚金牌、111枚銀牌和71枚銅牌,不僅繼續保持了自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以來確立的亞運金牌霸主地位,而且金牌總數歷史性地突破了200 枚,同時進一步擴大了與下一檔次的差距,堪稱歷史成績最好的亞運會。

亞運獎牌榜(圖片來源:網路)

這亮眼的表現無疑振奮了國人的精神,進一步增強了國人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雖然不同的人對以奧運會、亞運會為代表的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的關注點各不相同,但很顯然,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很多像筆者這樣的非體育迷來說,獎牌榜是 我們對奧運關注的最重要的點(對筆者來說甚至是唯一的點)。 而作為和平時期最能展現各國實現自身目標能力的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賽事以外的競爭被帶入賽場是無法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因為在國際社會中,大型體育賽事事實上已然成為各國綜合 國力的重要競技場。

國際大型綜合運動賽事-綜合國力直觀的競技場

要弄清楚國際大型綜合運動賽事和綜合國力競爭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國家各種實力的綜合,而這種實力的綜合是一個怎麼樣的綜合,如何衡量這種實力的綜合或者說綜合的實力,不同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美國喬治城大學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克萊恩在1975年出版的《世界權利的評價》和1981年撰寫的《80年代的世界國力趨勢與美國外交政策》中提出的 概念和衡量方式。 克萊恩認為:

 「在國際舞台上的所謂實力,簡言之,乃是一國之政府去影響他國政府去做本來不願意為之的某一事情之能力,或是使他國不敢去做本來躍躍欲試的某一事情 之能力,而不論其影響方式是利用說服、威脅,或明目張膽的訴諸武力。”

以此概念出發,克萊恩認為綜合國力應該包括一個國家的物質實力和精神實力的內容,並提出了綜合國力的計算公式和各個參數所佔之權重。

克萊因公式各項指標所佔之權重

克萊恩公式:PP(綜合國力)=(C基本實體 +E經濟實力 +M軍事實力)×(S國家的戰略目標+W為達成戰略目標所能付出的意志力)

根據克萊恩公式的計算,在1980年的綜合國力排名中,蘇聯超越了美國,排名第一。 這個排名或許與我們的日常認知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們的認知中,蘇聯雖然是超級大國,但其國力一直是出於下風),但這正是克萊因公式符合國際關係實際 情況的妙處:克萊因公式的最大特徵就體現在綜合國力的「綜合」二字上,它不但考慮了國家擁有的各種資源禀賦的實力(基本實體,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還 考慮到了國家能夠操縱、駕馭這些資源禀賦的能力(戰略目標和為達成戰略所能付出的意志力);最為重要的是,克萊因公式將資源禀賦的實力和調動資源禀賦的能力之間的 關係設計為相乘而非簡單相加,而如此衡量的依據就是蘇聯在資源禀賦實力乘以調動資源能力。

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如果在資源禀賦不足的條件下,可以透過高超的調動資源的手段和頑強的意志力(我們艱苦奮鬥時常說的“人定勝天”算其中的一種),將手中的資源“ 超常發揮效用”,進而達到“用巧勁去壓制住對手”,以實現“在國際舞台上達成自己願望”的目的。

克萊恩認為,蘇聯就是在資源禀賦趕不上美國(蘇聯的C+E+M的總和為382,而同一時期的美國為434),而蘇聯正是運用超強的組織動員能力和“明確的” 戰略目標(共產主義信念,至少當時西方是這麼宣傳的)形成的“巧勁”,在當時的綜合國力上壓了美國一頭(最終數值蘇聯為458,而美國為304)。

1980年,正是蘇聯入侵阿富汗、將冷戰推向最高峰,而美國由於日益嚴重的國內國際問題,戰略收縮到了極點的時刻,克萊因公式關於綜合國力的計算與當年國際舞台上“蘇攻 美守」的態勢高度契合,很大程度上驗證了這種綜合國力算法的科學性和與國際政治現實的吻合性,使得克萊因綜合國力算法成為綜合國力計算最著名的算法之一。

當然,現在看來克萊恩公式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且不說蘇聯在1991年解體而美國稱霸至今(當然,也不能苛求某個公式帶有預測發展趨勢的功能),單就公式本身而 言,就對國家的科技實力、文化實力等因素缺乏應有的關注,「綜合性」似乎不那麼完美。

克萊恩在評價自己的公式的時候毫不避諱地說:「有關國力的研究即是對發動戰爭能力」。 誠然,戰爭作為在國際舞台上實現國家目的最終極、最極端的手段,一個國家的能力當然會在戰爭當中得到終極的釋放。 儘管如此,將綜合國力定義為發動戰爭的能力顯然仍是過於狹隘的(也不排除把蘇聯的國力排在第一位有為了渲染蘇聯「窮兵黷武」的嫌疑)。 但在國際舞台上,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資源如果不能被用來實現國家在國際舞台上要實現的目標,那麼這些資源對國家而言的意義也會大打折扣(比如說像印度這樣的國家) ,甚至會因為這些成為別人口中的獵物而使國家變成其它國家的狩獵場,對國家和國民的發展產生負面效應(比如說解放前的中國)。

因此,國家擁有的資源只有能被國家充分掌握和利用,對國家而言才是有意義的國力。 基於此,將綜合國力視為一個國家能夠實現自身目標的究極能力是可取的。 以此精神為出發點,我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閻學通老師提出綜合國力是“國家可用於實現國家利益的有形和無形的實力的資源綜合”,並提出了更為科學的公式CP(綜合國力)= (M軍事實力+E經濟實力+C文化實力)×政治實力(操縱、調配、運用社會資源的能力)。

這就為國際大型綜合運動賽事成為最直觀的綜合國民競技場,其獎牌榜成為最直觀、最接近正確的綜合國度排行榜奠定了基礎。

在國際賽事中勇奪金牌,可以說是每個參賽國家準備在賽場實現的終極目標,而國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當然應全力以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力,這正是類似於綜合國力的 概念:「國家可用於實現國家利益的有形和無形的實力的資源綜合」。 沒有人能夠否認,現代競技體育賽事已經成為一個多種學科交叉且與社會經濟水平直接相關的系統工程,競技體育實力背後體現的國家資源禀賦要素已經毋庸諱言。

除此之外,各國在國際大型體育賽事比賽項目的增減,比賽規則修改的背後的博弈,實際上展現的是各國通過修改國際規則以使國際規則對自己有利的能力,而被我國民眾十分 詬病的“氣喘病人參賽”,“瞎眼裁判吹黑哨”的現象,實際上展現的是各國破壞和扭曲國際規則為自己謀利的能力,或者說展現的是各國破壞和扭曲國際規則而能逃脫國際 規則懲罰的能力。

而讓筆者這樣對體育賽事絲毫不感冒的人也被裹挾進來天天盯著獎牌榜,實際展現的是普通國民對國家利益、國家目標的關注度,也就是國家對普通民眾動員力和凝聚力。 以上的一切,無疑都是國家政治實力──操縱、調配、運用社會資源為國家利益和國家目標服務能力的化現。

當然,獎牌榜並不總是完全同綜合國力排行榜完全重合,除了金牌的獲得有一定的偶然性之外,東道主的主場優勢有可能會使東道主政治實力的表現被大大放大,但考慮到能夠舉辦 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國家,本身大都是在國際舞台上更具影響力的大國,這又部分抵消了東道主主場優勢所產生的排名誤差。 因此,可以不誇張地說,雖然會出現一定的誤差和偶然,但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就是當代國際社會綜合國力最直觀的競技場,其金牌榜就是當代世界各國綜合國力最直觀、最有衝擊力 的展示。

從奧運金牌榜排名,看新世紀以來中國國力提升

眾所周知,奧運是面向全世界代表國際競技運動最高水準的賽事,在全球範圍內,各國對奧運獎牌的爭奪無疑是最為激烈的,這使得奧運獎牌榜對其背後各國「實現其自身目標的究極 能力」的展示,也是所有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中水準最高、與各國國力的實際情況最為符合的。 可以說,奧運金牌榜相對準確地展示了各國綜合國力的排名次序和彼此差距的大小,為我們觀察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變化消長提供了直觀、可量化的參考。

圖源:網路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家快速發展,國際地位迅速提高。 而這些事實,均在我國的奧運獎牌榜排名及奪金數量上有著鮮明體現。

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美國主場獲44金排第一,俄羅斯獲26金排第二,德國獲20金排第三,中國獲16金排第四,法國獲15金排第五,義大利獲 13金排第六。

從這個獎牌榜可以看出,冷戰之後國際關係的格局開始顯露出「一超多強」的端倪:美國44金位居第一,幾乎快要趕上第二名俄羅斯和第三名德國之和, 冷戰勝利者的「一超」地位彰顯無疑。

而歐洲大陸的主要國家: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都有不錯的表現,與冷戰結束後歐洲一體化加速,西歐風頭正勁的國際情勢暗暗相合。 俄羅斯雖藉著蘇聯的餘威位列第二,但金牌總數只有美國的一半多一點,也同俄羅斯當時在國力上雖仍能與歐洲國家勉強對決、但已無法與美國平起平坐的狀況相符合。 而中國排名第四,僅次於歐洲、美國、俄羅斯等當時國際舞台的主要力量,一個新興的大國,一超多強中的「一強」正蓄勢待發。

新世紀的第一場奧運會,2000年雪梨奧運會,美國39金仍位於第一,但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32金位於第二,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 2000年俄羅斯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扭轉其冷戰後頹勢的普丁總統從葉爾欽手中接過大位,入主克里姆林宮,可以說當時俄羅斯的氣象為之一變,立刻在金牌榜上有所體現 。

同時,中國的入世談判進入到最後階段,最終入世的情勢基本上確定,前景一片大好。 此時的中國開始初步發力,綜合國力開始蓄勢超過單一歐洲國家,而在金牌榜上的體現就是首次進入前三,乒乓球、羽毛球、雙人跳水、女舉這些中國優勢項目進入奧運會,本身 也是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的表現。

2004年雅典奧運會,美國共35金,是多屆的最低值,而中國32金,首次接近美國。 放眼當時,美國正陷入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泥潭,導致其實力相對下滑和凝聚力的下降;而中國則抓住了美國兩次對外戰爭的“戰略機遇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綜合國力躍 居第二的形勢已初顯。 同時,俄羅斯雖然在普丁的領導下國力有所恢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其面臨的各種危機,綜合國力發展跌落中國以下的勢頭變得更加顯而易見,而這些,在金牌榜上都有 所展現。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斬獲51金(後來因興奮劑事件變為48金),美國36金位於第二,雖然筆者在上文中提到東道主身份會給金牌榜衡量綜合國力帶來誤差,但當時 美國正處於兩場對外戰爭和次貸危機的泥淖中,可以稱得上是冷戰後最為虛弱的時代之一。

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動能仍不減,並透過當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國民的愛國心和凝聚力空前加強(國內輿論風向的改變也是從那年開始的)。 同時,北京奧運有204個代表團參加,僅次於日後的倫敦奧運會,也進一步彰顯了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

雖然可能引發爭議,但筆者仍認為2008年那個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確實出現了短暫超越美國、暫居世界第一的情況。 不過,很顯然,中國在2008年綜合國力排名的飆升,很大程度上跟美國當時陷入谷底有關。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已部分擺脫次貸危機的陰霾、國力進入復甦週期的美國以46金再次進入強週期,而中國在美國國力復甦週期也沒有閒著,而是進一步發展,經濟實力在2009 年已經超過日本,這在中國以38金位列第二的事實上得到了體現。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獎牌總數上,美國和中國已遠遠超越其它國家(美國103枚,中國91枚,獎牌總數第三的俄羅斯有68枚)。 鑑於隨著時代的發展,金銀銅牌之間的成績差距越來越小,可以將獎牌總數視為國家資源性實力的體現(得金牌那最後的“一哆嗦”,顯然是駕馭自身素質的能力 ,即操作性實力的體現),而中國的獎牌數接近美國,遠超其它國家,展現的是中國綜合國力當中的資源性組成要素也已超過其它國家,也就是說中國綜合國力第二的地位 ,由於資源性實力的增強而變得更加鞏固。

2016年裡約奧運會,美國繼續以46金保持強勢,而中國則出乎意料的被英國超過,金牌榜位於第三。 而裡約奧運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大量針對中國隊的黑哨。

在2016年,國際社會發生了幾件大事,一是中美貿易戰開打,二是英國啟動脫歐計畫。 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將在中美貿易戰中敗下陣來,一旦中國在貿易戰中向美國投降,中國國際地位下降是「指日可待」的。

出於在對賭中押寶美國的心理,國際社會出現了綿延至今的許多針對中國不友善的聲音和實實在在的打壓,這種打壓無疑相對降低了中國的國力(對一個國家國際聲望的評價 也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因為聲望關乎國家在國際舞台維護自身權益的行動能力),在奧運會上則多少以針對中國的「吹黑哨」事件得到體現。 而英國脫歐,雖然現在看來是一地雞毛,但在當時確實加強了英國國內的凝聚力,也提高了政府的聲望和對英國未來發展的期望,體現在獎牌榜上就是英國的異軍突起。

而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中國有兩處非常亮眼的表現值得注意:首先,在大吹黑哨的情況下,中國隊獲得的金牌總數仍然位居第二位,而沒有像裡約奧運會那樣使中國 的排名掉出前二;其次,美國祇有在最後一天才以僅僅一枚金牌的優勢勉強保住了第一名,以至於在奧運會舉辦期間,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反華老幫菜們重複著“ 金牌不代表實力」來麻痺自己。

第一個現象表明,即使靠下三濫的「耍賴」手段,也已經很難阻止中國隊在獎牌榜上「霸榜」了(說很難,是因為到最後時刻還是勉強終結了中國隊的 「霸榜」之旅);而第二個現象表明,美國的優勢第一次在中國面前體現得如此不明顯,以致於美國對自身能力產生了懷疑和不自信,要用這種貽笑大方的、 貶低中國的方式來麻醉自己。

再反觀當時的國際情勢,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面對新冠疫情表現是如此拉跨,經濟、社會危機爆發,甚至從民眾的思想意識上動搖了西方道路的「根基」;另一方面 ,當時中國不僅在抗擊疫情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也盡可能地保障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良性運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在全世界彰顯,這對西方國家、西方道路的 挑戰無疑是史無前例的。

西方媒體在奧運期間的表現,則將這種面對中國道路的色厲內荏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這次奧運中國隊的出色表現向全世界展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西方國家靠各種手段阻擋中國進一步走向繁榮富強已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要拿下多少塊亞運金牌,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才會更安心?

亞運會,是亞洲範圍內最高規格和水平的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其更富亞洲色彩的項目安排等特色,使得亞運會相對奧運會而言,可以被視為具有高度獨立性及自身特定標準的 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 因此,亞運獎牌榜的背後是亞洲國家「實現自身目標的究極能力」的展現,或至少是亞洲國家「在亞洲範圍內實現其自身目標的究極能力」的展現。

從1982年起,中國便開始問鼎亞運金牌榜,而從筆者出生後的1990年北京亞運會到本屆杭州亞運會,中國更是以較大優勢獨佔金牌榜首位。 中國從1982年起問鼎亞運金牌榜的歷史,特別是從1990年起在亞運金牌榜一騎絕塵,形成單獨一級檔次的歷史,恰恰與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起走向跨越式發展、綜合 國力起飛的歷史進程相契合。

中國競技運動成績背後的綜合國力,透過亞運這個平台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認證。 從亞運會的獎牌榜可以看到,中國綜合國力執牛耳的地位在亞洲範圍內是難以撼動的,而這種超然地位是中國在亞洲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實現進一步發展的實力後盾。

但是,全球化之下世界是一個各大洲、各國家緊密聯繫的整體,亞洲是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世界的全部,因此亞洲國家和地區在與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保持緊密聯繫的同時,也 受到域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餘威尚存的西方霸權主義勢力的限制。

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以美國為首的傳統霸權主義國家因長期的倒行逆施導致其國力耗散,中國的綜合國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增長,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 政治構成了有力威脅。 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維護其霸權方面愈來愈力不從心,特別是美國完全依靠其自身力量來維護霸權地位已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另一方面,美國並沒有自動放棄霸權 地位,相反的,面對其國力喪失,特別是中國對其霸權地位的有力挑戰和對國際正義的堅持與維護,展現出更加不擇手段的一面,並倚仗其盟友和其它對華不友好勢力來加強 對中國的圍堵,試圖打斷中國崛起的進程。

目前,美國在亞洲地區所能倚仗的盟友,並有充分動機及較強實力配合美國實施圍堵遏制中國戰略的國家和地區,無非是日本、韓國、印度以及中國台灣地區。 而此四者的金牌總數達到141枚(日本52枚,韓國42枚,印度28枚,我國台灣地區19枚),占到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所獲金牌總數的約67%;更為嚴峻的 是,四者之金牌總數與其綜合實力(台灣地區不是國家,故使用綜合實力一詞)排序大體相似,也就是說,四者之綜合實力約達我國(大陸及港澳)綜合國力的67%。

結合2021年東京奧運獎牌榜所體現出來的中美之間大體相當的綜合國力,美國在整合上述四個亞洲盟友的基礎上,只需付出其綜合國力的約33%為代價,便可以在亞洲 扶植一個與中國勢均力敵、足以圍堵中國發展的「反華同盟」。

雖然我國一直秉持“以和為貴”“與鄰為善”的外交傳統,特別是在當代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等,但國際關係仍擺脫不了“叢林法則”,中國 人民和平發展的良好願望歸根到底仍要以深厚的綜合國力為依托才能落實。 而亞運的獎牌榜所展現出的局勢,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嚴峻的。

美國作為當前國際關係體系當中的頭號霸權國,一直奉行所謂「一個半」到「兩個半」政策,即在綜合國力佔據絕對優勢時,能夠做到同時在歐洲對抗一個大國(多指蘇聯— —俄羅斯),在亞洲對抗一個大國(多指中國),並且能夠擺平世界其它地區的局部衝突。 在綜合國力處於相對劣勢時,能夠做到在歐洲或亞洲對抗一個大國的同時,擺平世界其它地區的局部衝突。

這樣的政策,使得美國在對抗中國的道路上,不太可能付出其全部國力(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因為還要擺平局部衝突),而傾向於付出與盟友實力相等的力量(如 冷戰初期美國主導的所謂「歐洲多變核武」計劃,基礎就是將當時歐洲唯一擁核的英國的全部核力量和美國與英國相當而不是美國全部的核力量統一指揮以「保護」歐洲安全) ,在當前其綜合國力已與中國高度接近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因此,對中國而言,和平發展的「安全區間」是亞洲所有圍堵、遏制中國發展力量加美國付出的與這些力量等量的國力,即亞洲所有圍堵、遏制中國發展力量乘以二之後 ,仍遠小於中國自身的綜合國力的狀況,而理想狀態下的「絕對安全區間」則應該是中國的綜合國力大於等於三倍的亞洲所有圍堵、遏制中國發展力量之和,因為這意味著 美國需要拿出自身國力的三分之二與中國對抗,但由於其此時已不能再擺平世界其它地區的“局部衝突”,其霸權地位也就無從談起,也就真正意義上阻擋不了中國 的崛起之路。

鑑於亞運金牌數量具有相對穩定性,那麼就應該將中國同遏制中國崛起的國家和地區的金牌總數進行重新分配,即我國(包括香港、澳門,不包括台灣地區)總共獲得263塊金牌,而日 、韓、印和我國台灣地區總共獲得87塊金牌。 因此,我國的亞運金牌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要實現上述的金牌數目,我們或許才會對自己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感到安心。

應以什麼心態來看金牌

隨著中國近幾年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上的不斷成功,以BBC、紐約時報等為首的反華媒體,開始以「金牌不代表實力」來攻擊中國順便麻痺自己;同時,國內許多學者也在告誡 民眾看奧運應該多享受運動賽事本身,對待金牌要有「大國心態」。

誠然,不要因為金牌而給運動員、教練員過大的壓力是對的,享受賽事本身的建議也不能說不合理,但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作為非戰爭狀態下最為激烈、 直觀的競賽,大型國際體育賽事被賦予過多體育競賽之外的意義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更何況,我們自己充當鴕鳥並不能堵住西方反華勢力抹黑、羞辱中國,以及在中國人民面前展現的頑固傲慢姿態。 況且,金牌本身就是國家綜合國力的直觀展現,而一般民眾對金牌的關心,更是大家愛國心的展現,不應對此求全責備。

而各種對中國不懷好意的輿論對中國得牌的酸澀言論,恰恰說明了中國的出色表現已經使它們感到痛苦不已,正如毛主席所說:「如若敵人起勁地反對我們,把我們說得 一塌糊塗,一無是處,那就更好了,那就證明我們不但同敵人劃清了界線,而且證明我們的工作是很有成績的了。”

他們的無能狂怒,對我們關心金牌的舉動做出了最好的註解。 雖然獎牌榜的位次是綜合國力競爭結果而非動機的展示,或許我們面對金牌真的應該放鬆心態,但無論中國需不需要金牌證明,金牌已經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做出了證明。

最後祝福祖國的發展繼續蒸蒸日上,中國的體育健兒在未來的國際賽事拿到更多金牌。

 原泉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