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历史重拾 讓歷史與我們同在

讓歷史與我們同在

  圖:《多瑙河畔之鞋》。\圖片來源:Nikodem Nijaki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國會大廈以南約二百米的多瑙河堤岸上,一雙雙各式各樣的鐵鞋散放着,綿延二十多米長,這是大屠殺紀念雕塑《多瑙河畔之鞋》。「鐵鞋」的故事源於一九四四年匈牙利法西斯建十字黨發動政變,槍殺大批猶太人,由於當時物資匱乏,鞋是緊俏商品,法西斯劊子手脫下猶太人的鞋子,將屍首拋入多瑙河中,鞋子拿去換錢。

  為了警醒世人,二○○四年匈牙利雕塑家鮑烏埃爾.久洛創作了這一組雕塑,讓在多瑙河邊漫步的遊客,都會和這一組作品不經意間相遇。好的公共藝術作品就是這樣,它能夠和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有機的呼吸,觸發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就像雕塑家久洛的這件作品,六十雙鞋靜靜的散落在多瑙河岸,不用張揚,但是非常有力量地無聲地訴說着那段慘痛的往事。

  現場有人獻花,點燃蠟燭,還有在默默祈禱,望着這些形態各異的鞋子,還有滔滔江水,思緒萬千,讓人潸然淚下,由此這樣一件不起眼的作品,就和美麗浪漫的多瑙河共構了另一層內涵,告誡後人勿忘那一段殘酷的歷史,要更加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美好。勇敢地直面歷史,對歷史保持忠誠的精神同樣令人感慨。

  在德國一些城市的街頭,行人常常看到鑲嵌在街道上,比其他路磚略高的「金色石頭」。這些用黃銅製成的約十厘米見方的「絆腳石」,是德國藝術家岡特.德姆尼希發起紀念被納粹法西斯殺害、驅逐,關押在集中營裏受害者的一個藝術項目。

  「絆腳石」通常鋪在受難者生前住所門前的路上,德姆尼希找出受害者的名字、出生與死亡的日期、被害前的最後住址,寫成銘文。鐫刻銘文的銅板邊緣向下彎折,之後再澆鑄混凝土,使得銅板牢牢嵌入石塊之中,而不會被輕易揭去,人們必須彎下腰才能看清絆腳石上的文字,這也是對受害者們象徵性的鞠躬。

  回想我們的民族曾經也遭受過這樣的傷痛與屈辱,這種感受更加深刻。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第二十一軍侵佔了廣州。一九三九年初,該部隊野戰防疫部改稱為波字第八六○四部隊,對外稱「華南防疫給水部」,表面做防疫給水工作,實際上是進行細菌培育:病體解剖、實施細菌戰研究。其總部設在中山醫學院,試驗場設在南石頭難民收容所(原監獄)及在隔鄰的「廣東省立傳染病院」。

  一九四二年初起,波字第八六○四部隊利用香港日軍逼使百萬市民返鄉的機會,用船載數以萬計香港難民入住南石頭難民營。採取食物撒菌、人體注射菌液及帶菌蚊蟲、跳蚤、老鼠的傳播手段,使用沙門氏菌、傷寒、鼠疫等殺害了無數粵港難民。在「廣東省立傳染病院」,僅一九四二年間大半年,就用一千九百三十九名香港難民當做醫學研究的「實驗品」。

  從匈牙利的「鐵鞋」、德國「絆腳石」再聯想廣州「南石頭」,以及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年零八個月」的受難者,我們深深體會到戰爭的罪惡,生命的珍貴。

  多年來,我們反覆呼籲:應該立即啟動對香港抗戰遺址的保護,整理尚存超過一百處抗戰遺蹟的資料,製作附文字、視像二維條碼的小型銅牌,仿效歐洲德姆尼希「絆腳石」的做法,首先為遺址貼上銅牌,再為重要抗戰遺蹟立碑建館,形成大規模的分散紀念碑群,讓歷史與我們同在。目前,香港沒有一處紀念二戰受害者的建築,只有由民間集資而建的三座抗戰英烈紀念碑。我們應該開展「尋找三年零八個月最後見證人」活動,用繪畫、攝影、文章、視頻方式記錄歷史,藉此密切代際關係。要編製香港抗戰遺址旅遊徑漫畫資料、視頻專輯,招募導賞講解,利用抗戰遺址建設抗戰歷史教育營,用多元手法,吸引青少年參加,成為學校課外教育的恆常項目。

  我們相信,心心相念,必有回響,天上的英靈庇佑我們,地上的眾生理解我們,大家將在共同善行中不斷完成聖潔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再次成功跨坑拼對兩件大型青銅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