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港澳新闻 中大首創免疫療法 細胞「轉惡為善」抗肺癌

中大首創免疫療法 細胞「轉惡為善」抗肺癌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牀副教授龍浩鋒(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主任杜家輝、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及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鍾一琿昨介紹研究成果。團隊發現血液中「中性粒細胞」成治療肺癌關鍵,預計療法可在5至8年內於人體應用。(廖偉鏗攝)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牀副教授龍浩鋒(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主任杜家輝、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及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鍾一琿昨介紹研究成果。團隊發現血液中「中性粒細胞」成治療肺癌關鍵,預計療法可在5至8年內於人體應用。(廖偉鏗攝)

【時報訊】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可經基因編輯方式大幅提升人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抵抗肺癌的能力,研究團隊表示,從實驗老鼠上證實「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牀潛力,並屬全球首次,有望突破現有療法的障礙,初步數據反映療法可以應用人體。團隊下一步會在大型動物身上測試,確保安全,未來希望嘗試把療法應用至治療其他實體癌,如肝癌、胸腺癌及胰臟癌等,預料5至8年內能人體應用。

「中性粒細胞」促癌變抗癌 料8年內應用

「中性粒細胞」屬人類血液中含量最高的白細胞,主要為身體抵抗微生物及病毒侵襲。研究團隊發現,「中性粒細胞」在進入肺癌腫瘤後,角色與功能會改變,並出現抗癌N1或促癌N2兩種狀態。N1細胞愈多,肺癌病人存活率愈高。團隊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分析患者組織時,意外發現「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首先呈促癌N2狀態,需進一步轉化才會呈現抗癌N1狀態,突破了現有科學理論。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鍾一琿表示,在老鼠實驗發現,免疫調控分子「Smad3」基因是阻止「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發展N1抗癌狀態的關鍵,因此,團隊發明全球首創的「中性粒細胞免疫療法」,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標靶當中的「Smad3」基因,大幅提高腫瘤中的N1抗癌細胞水平,阻止肺癌生長。研究結果已獲發明專利,亦刊載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源自血液免疫系統 副作用較低

該療法研究目前專注治療早期肺癌。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表示,相關技術有不少優點,例如「中性粒細胞」能從一般人血液中大量提取,克服原材料短缺問題;該細胞亦屬先天免疫系統,減少病人出現排斥反應;「中性粒細胞」也能自動追蹤腫瘤微環境,減低對其他身體組織的副作用。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主任杜家輝解釋,腫瘤由癌細胞和淋巴細胞及免疫細胞等其他細胞組成,形成「腫瘤微環境」。癌細胞生成源自免疫逃脫,即原本壓制癌細胞生長的免疫細胞,反過來助長癌細胞生長。建基於加強或調節身體免疫系統的免疫治療亦應運而生,令患者除傳統的化療和標靶治療外,有更多選擇,惟單獨使用作為肺癌最常用免疫療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僅有三成肺癌患者受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全新康体服务预订系统推出

美領館遭噴字「雙標霸權」 警拘一男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