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科技教育 抢占未来产业|上海徐汇:创新资源丰富,缺乏产业联动

抢占未来产业|上海徐汇:创新资源丰富,缺乏产业联动

徐汇滨江

【编者按】当下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各国都在积极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近来,上海、深圳、浙江等各省市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力图增强发展动能,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关于未来,充满着种种可能,何种产业才堪称未来产业?如何才能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澎湃科技联合上海中创未来产业研究院特推出“抢占未来产业”专题报道。

自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后,上海各区县也在快马加鞭全面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依托于现有基础,那么各区县都具有哪些先行优势,又存在哪些有待加强的短板,本篇以上海徐汇区为例,剖析该区在发展未来产业的强与弱,以及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

在上海的科创版图中,徐汇区一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徐汇科技创新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朝末期,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在这里从事科技活动,“徐汇”一名也由此而来。徐汇是上海开埠以来中西科技交流的发源地之一,如今,徐汇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深化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牢牢把握“科技回归都市的城市发展趋势”、“科技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两大趋势,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赛道新动能领域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下一步面向未来产业,徐汇区又该如何定位、如何布局、如何发力?

一、科创大区、双A引领

如果说徐汇在上海市乃至全国有一定显示度的名片,那首先让人想到的应该是科创、人工智能、枫林、徐汇滨江和漕河泾。

1、大院大所大师云集

徐汇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之一,这里大院大所大师云集,拥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150余家高水平科研机构,以及上海交大、华东理工等10余所高等院校,100多位两院院士工作或生活在这里,约占上海总数的59%。这里创新成果丰硕,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徐汇获得12项,占全市总数的1/4;2021年徐汇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1.9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集聚度和活跃度连续六年位列全市第一,全区专利合约申请年度总量380件,位列中心城区第一。

2、AI×ART双向赋能

徐汇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优势特色,提出了“ART&AI”双A发展战略。AI人工智能领域,徐汇重点打造西岸智塔(AI Tower)和北杨人工智能小镇(AI Town)“双T”载体,截至2023年3月,徐汇区已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710家,2022年总产出705亿元,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ART文创艺术领域,徐汇以“西岸计划”为抓手,相继建设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西岸大剧院和油罐艺术中心等20余座高品质文化场馆,“西岸艺岛ART Tower”成为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新地标。此外,徐汇推动AI×ART双向赋能,不断开辟游戏、元宇宙、区块链、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已集聚全市超50%的游戏企业,其中米哈游多次位列“中国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排行榜”TOP3。

徐汇滨江

3、滨江转型科创绣带

抢占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空间容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徐汇滨江长11.4公里的“W”形岸线上,已规划建设了“一港一谷一城一场一湾一心”核心载体,徐汇滨江也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科创绣带”的华丽转变,成为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崭新的科创地标和人工智能战略高地。以西岸智塔(包括东塔)为例,目前已落地浦江实验室、期智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树图区块链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智能视觉、视觉计算、营销智能等3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聚集华为、阿里、网易、商汤、依图、明略等数10家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此外,还有阿里巴巴、梦想强音、西岸艺岛、滨江城开中心等产业新标杆以及100万方存量载体,将在未来持续带动滨江沿岸联动发展。

4、两大知名园区

提起徐汇,便一定会想到漕河泾开发区和枫林园区两大知名园区。其中,漕河泾开发区以电子工业起家,是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工业区,目前,漕河泾形成了“1+5+1”的产业体系。据TOP创新区研究院统计,漕河泾开发区汇聚了14000余家企业,每平方公里税收37.5亿元,是上海市产业园区平均水平的3倍多,在中型园区中名列第一,集成电路领域汇聚了上海1/4芯片设计类企业,“漕河泾元创未来元宇宙产业创新园”获批上海市首批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而枫林园区则以生命科学见长,徐汇枫林生命健康品牌写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上海方案”。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多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国家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医院等8家国内顶级三甲医院均汇聚在此。依托枫林品牌,徐汇临床研究成果喜人,2021年药物临床研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2022年徐汇获批上市3项药物和27个医疗器械产品,包括1项1类国产创新药(上海共4项)。

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需进一步深化

1、协同创新能力偏弱

徐汇基础研究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但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协同创新生态有待完善,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能力仍需提高,围绕中科院系统院所、上海交大、华理等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带,院所的创新活动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联动尚显不足,深厚的创新资源如何能够更好地赋能城区创新发展、不断激发城区发展的新动能和未来潜能还需要深化其中的体制机制。

2、“硬核”和“尖端”能力不够

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潜力独角兽企业方面还需进一步集聚,如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802家,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不到5%;2023中国未来独角兽TOP100榜单上海有12家企业入选,徐汇未有企业进入榜单;2023上海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中,徐汇有7家入选,中心城区排名第一,但与浦东、嘉定、闵行尚有差距。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元宇宙等方面,目前全国有显示度和引领性的创新产品还不多,大量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布局形成的产业动能激发效应还有一个过程。

3、老牌园区面临新压力

徐汇漕河泾开发区经过40余年发展,已从城市边缘区域的小小产业园转变为中心地区的重要产业载体。在集聚大量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元宇宙、游戏文创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有待更新、适应未来前沿产业人才的“第三空间”相对较少等问题,如园区内共享办公场所、高品质咖啡馆、餐厅、绿地等设施仍需完善,“产业社区”感仍显不足,还面临着其他城区“科创回归都市”对新兴产业吸引力逐步增强的竞争,未来如何保持漕河泾的引领地位,持续强化新兴产业和前沿产业布局,构成了“头部园区的烦恼”。

三、如何引领城区“再超越”

1、聚焦未来智能和未来健康打造核心名片

把未来智能和未来健康打造成为徐汇未来产业的核心名片,并促进跨领域融合。未来智能方面,要推动“人工智能再升级”,向引领基础技术底座突破、前沿智能的方向延伸拓展,全面布局AI for Science,打造智能科研的开源开放创新生态,聚焦“AI+垂直细分领域”,鼓励区内人工智能企业积极参与智能计算、元宇宙和扩展现实(XR)、合成生物、药物研发等未来前沿领域探索。未来健康方面,依托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布局基因和细胞、合成生物和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的研发。

2、率先探索打造“五链融合”示范区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以及服务链,率先探索形成“五链融合”、协同发力的产业创新生态。鼓励中科院系统院所、上海交大等资源与全区龙头企业联合开展区域内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华东理工科技园等建设,完善区域创新生态圈。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创新,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向区内重点产业和未来前沿产业集聚。升级人才政策,打造前沿科创人才高地。发挥知识产权服务的核心优势,拓展技术概念验证、科技中介服务、研发服务外包、成果转移转化等各类科技服务,打造服务全市、辐射国内的科技服务高地。

3、聚焦徐汇滨江打造世界级科创水岸

对于徐汇来讲,滨江是一块非常宝贵的资源,作为上海市中心难得的“大衣料子”,徐汇滨江应坚持对标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等国际一流滨水区域,围绕新机遇、新赛道,持续引进或培育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的科创企业和产业项目,集聚一批高能级创新企业总部和功能平台,与漕河泾开发区联动发展、承接资源,成为上海乃至国内创新型总部集聚高地,打造世界级的科创滨水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世界痛风日|越来越年轻化的痛风:并非发作才治疗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