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雁翎
(中國太原 山西大學)

人們常說,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5000年悠久的文明。但這種說法,也常常被認為是“傳說”。作為一種實證的科學的結論,則是本世紀以來才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中華文明的歷史究竟有多長,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爭議的焦點之一是對“文明”含義的理解,人們對文明含義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中華文明史的起點時間就不一樣;其次是有無作為物證的考古發現。
有觀點認為,文明是隨著比較成熟的文字出現而產生的。正是比較成熟的文字的出現,早期人類在占卜問天時,才能夠系統地記錄人天溝通的結果,還能夠記錄物候天時、部族大事和宗教儀軌,才創造出了文明。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大約出現於商朝晚期,從那時到今天,有3300年左右了。所以,有人認為,中華文明的歷史大約為3300年。
也有不少學者沿用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關於文明社會的說法。恩格斯說,“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1]。換句話說就是,文明社會產生的標誌是國家的誕生,在國家誕生以前,是談不上文明的。因此,文明的起源和國家的起源實際上是一回事。學術界曾經認為,中國最早的“家天下”世襲王權國家制度,形成於夏朝,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樣算來,中華文明的歷史大約為4000年。[2]
長期以來,西方學者以三個要素作為判定文明的標準,第一要有成熟的冶金技術,主要指的是青銅冶煉技術,並且廣泛應用於生產實踐,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第二要有文字產生;第三要有功能完善的城市出現。要同時符合這三條標準,中華的文明歷史也遠達不到5000年。
那麽,到底應該如何理解“中華文明”呢?
實際上,不同的地區,文明具有不同的形態,除了共同的特征,各地區還表現出獨特的個性。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沒有冶金技術,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沒有文字。[3]上面所說的判定文明標準的三要素,是西方學者從西亞的兩河流域和北非古埃及的考古中總結出來的。而中國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史前社會發展模式與前者並不完全相同。譬如,即便在高度發達的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器也並未在農業上得到廣泛應用,對生產力的作用十分有限,相反,卻被廣泛用於禮器制造和祭祀活動。因此,西方學者關於文明的“三要素”理論具有局限性,並不能完全套用於中國。
那麽,中華文明的起源應該確立什麽樣的標準呢?2004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此後專家組根據大量的考古研究,將文明標準定為四個方面:第一,農業和手工業有較高程度發展,人口增加;第二,社會明顯分化,階級社會產生;第三,出現了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用的城市;第四,出現了王權和國家。也有學者將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合並在一起,定為三個方面。[4]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標準,更注重社會覆雜化進程,這與國際學界近年來的“多元文明觀”相契合。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亦即“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是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工程選取了中國距今5500年至3500年期間的一些重要遺址,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研究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後,從社會形態上看,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和手工業迅速發展,人口增長,物質財富大量積累,社會出現顯著的貧富差距,社會分層加劇,產生了高低貴賤不同的階級,具有多功能的大規模聚落甚至中心城市開始出現,並逐漸出現了王權和國家的雛形,還出現了宗教儀式和祭祀中心。長江流域的良渚古城、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等遺址,就是這一階段各具特色的典型代表。
良渚古城是距今約5300年前至4300年前的一處高度覆雜的史前城址,位於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的余杭區,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區域。考古發掘表明,良渚古城不僅有規模龐大的嚴密的水利系統、分區明確的宏大宮殿區和祭壇,還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這些玉器出土於高等級墓葬,其用途與宗教祭祀和身份地位、權力象征密切相關,說明當時社會已出現明確的等級分化和宗教制度,王權雛形已然形成。良渚文明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史前文明出現的一個高峰,所體現出的政治結構、宗教禮儀與手工業發展,完全符合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西部建平縣與淩源市交界的丘陵地帶,距今約5500年至5200年,是紅山文化晚期的重要代表。遺址中發現了祭壇、神廟和大型積石冢,構成一套完整的宗教祭祀體系,表明當時已形成了以宗教信仰為紐帶的社會結構。出土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還有彩繪和泥塑,也反映出高度發達的工藝水平與精神文化。
這兩處遺址分別代表了南北地區在同一歷史時期進入文明階段的典型模式,表明中華大地在5000年前已經出現多個文明核心,打破了以往“黃河流域中心論”的單一認知,拓展了對中華文明空間結構的理解。
從此,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不再是傳說,而是被學術界通過大量考古發現所證明的事實。
在對“文明”含義的理解上,現代考古學中的“文明”來源於西文“Civilization”等詞匯的意譯,是指社會覆雜化的特定階段。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認為,文明是一整套長久傳承下來的偉大文化傳統[5],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 也持類似觀點[6]。而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文明”更側重道德教化。
近年來,學術界出現了一種值得關注的觀點。有學者根據對中國古代文獻和考古材料的研究,認為中華文明不是5000年,而是至少有8000年歷史[7]。
為什麽說是8000年呢?這還要回到對“文明”含義的理解上來。
事實上,中國古人早已形成了完善的文明理論,在《易傳》《尚書》等典籍中,就曾出現過“文明”一詞,其本意是經過內心德行修養而表現出的“文德”[8]。這表明,道德是這個文明理論的核心。美好的道德就是文明的標誌。
從考古實物上看,早期夏文化陶寺遺址中出土的陶壺上,清晰地用朱文撰寫有漢字“文”;而早在距今7000年前,在湖北秭歸柳林溪遺址出土的一件陶器上,也非常清楚地刻寫了漢字“文”。這里的“文”字的寫法與甲骨文整體結構和形態相同,可被理解為“文德”的意思。[9]更進一步,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8000年前的“目”形文字,被認為具有原始文字特征,或與後世彜文“吉”字存在某種關聯,具有美好道德的象征。[10]
而道德體系最早的建立,與天文學(占星術)的產生直接相關。從個人道德完善,到確定農時,再到國家的建立和王位的傳承,都必須受命於天;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承受天命;如果德不配位,就會遭到天譴。這些覆雜的天人關係,需要通過測量時間、觀察星象、了解星象和時間的變化規律這些天文學(占星術)知識來協調。
有學者認為,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大約6500年前的龍虎蚌塑星象圖,是早期天文觀測的反映,古人白天通過立表測太陽影來計時,晚上通過觀測北鬥星來計時[11];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丹頂鶴骨管,是古人用於候氣定時的十二律管[12];在湖北秭歸東門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碑,則是8000年前人們用於測太陽影的表,它是一種用於計時的天文儀器[13];也是在8000年前,古人通過立表測太陽影的辦法,制定出了精確的九宮圖來確定空間方位。
這些發現表明,早在8000年前,中國先民就對自然規律進行了早期探索,建構起了初步的天文知識體系。
正是在與“天”溝通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天文(占星術)知識,使古人產生了“至信如時”“以德配天”的道德觀,由此也產生了原始的禮儀,同時也就產生了遠古的文明。這就是中華文明8000年的由來。這一觀點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一些主流學者把中華文明分為起源期和形成期兩個時期,認為8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期或者說萌芽期,5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形成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華文明逐漸發展出了成熟的形態。[14]
需要指出的是,中華文明不僅是華夏族創造的文明,而且也包括其他民族創造的文明。中華文明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先民,不斷吸收外來文明後,共同創造的“多元一體”的覆合文明。
中華文明這部巨大的長卷史冊雖然被深埋在地下,長期以來被世界誤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考古學家的不斷發掘,今天已經可以展卷閱讀了。從良渚古城到牛河梁遺址,從賈湖骨笛到西水坡星象圖……考古出土的每一塊陶片、每一件玉器、每一道城垣,都是對中華古老文明的重新理解。 由此,“中華文明5000年”逐漸從文化認同上升為學術共識。
未來,隨著更多的考古發現,以及學術界融合先進的數智技術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無疑將進一步推動對中華文明更深入的認識。
引證文獻
[1]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3頁.
[2] 夏鼐. 中國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0頁.
[3] [4] 王巍. 聽首席專家講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東方出版社,2023年,第225頁,第226頁.
[5]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常紹民等譯,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68頁.
[6] [美]塞繆爾•亨廷頓.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10年,第21頁.
[7] 蘇秉琦.文明發端 玉龍故鄉——談查海遺址,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考古尋根記,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27頁。
[8] 馮時. 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與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自序第2-7頁.
[9][10] 馮時.探源溯流:從文字起源認識中華文明,光明日報,2025年03月22日,第10版.
[11][12] 馮時. 中國天文考古學(第2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第377-385頁,第267-268頁.
[13] 馮時.湖北秭歸東門頭石碑及相關問題研究,中原文物,2023(2),37.
[14] 韓建業. 中華文明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24年,自序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