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近日在所謂“團結十講”第二講中宣稱,要“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練,打掉雜質”。一席驚人言論攪動台灣社會,“雜質說”在島內持續發酵。
雜質,意為某種物質中所夾雜的不純成分。賴清德口中的“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擺明了是把“在野黨”民代比作“雜質”,要借“大罷免”除之而後快。這種將異己者視為“雜質”的做法,揭示了賴清德狂妄、扭曲的心態,為台灣社會做下極其負面的示範。
據報導,“雜質說”已迅速發酵進入島內校園。彰化縣近日有家長反應,家中就讀初中的孩子,回來說在學校有同學突然對他說“你是雜質”,孩子也立刻回擊對方說“你才是雜質”。該家長認為“雜質”一詞很難聽,是一種言語霸凌。
將“雜質”當作罵人的話,可見初中生也知道它是貶義詞。賴清德身居高位,卻“出口成臟”、目中無人,公然將不同意見者比為“雜質”,鏟除異己的醜惡嘴臉流露無疑。如今更將“雜質”一詞帶火進校園,荼毒青少年群體,何其可惡!
其實,賴清德界定“雜質”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非我族類”,與自己政治立場、意見不同之人,即非綠政黨、非綠民代、非綠選民等等。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賴清德之流才是台灣社會的“雜質”。
首先,賴清德是“雙少數領導人”,其僅以40%的得票率當選,民進黨在台立法機構的席位也未過半。這一選舉結果清楚表明了台灣選民的態度,也就是說,賴清德之流並不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面對主流群體,被大多數選民拋棄的、只占據“少數”的民進黨當然就是“雜質”。
其次,賴清德當局上台後,惡意操作政黨鬥爭,鬥中國國民黨、鬥民眾黨,選輸不服輸,發動無差別式“大罷免”,以司法手段打壓異己,發動仇恨、製造對立,致使台灣社會陷入嚴重內耗,經濟發展嚴重停滯,與此同時,綠營高官卻不斷傳出貪腐醜聞。凡此種種,與台灣民眾想要拼經濟的訴求背道而馳。阻礙社會發展進步的民進黨,正是該剔除的“雜質”。
再來,在兩岸關係方面,賴清德之流死抱“台獨”幻想,操弄“抗中保台”,阻撓破壞兩岸交流,大搞“綠色恐怖”,打壓迫害大陸配偶及參與兩岸交流的人士;大肆宣揚“台獨”謬論,升高兩岸敵意對抗;變著花樣給美國主子交“保護費”,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站在祖國統一的歷史大勢前,以賴清德為首的一小撮“台獨”分子,正是歷史洪流中的“雜質”。
誰是“雜質”,不是賴清德說了算。“人民不是雜質,衹有民主變質!”台灣社會燃起的憤怒已經說明一切。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當前,賴清德之流才是台灣社會應當立即擯除的“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