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中国如斯 【中國如斯】中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
公益广告

【中國如斯】中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

醫療保障制度誕生於1883年的德國,當年俾斯麥主導頒布的《勞工疾病保險法》,要求特定行業低收入工人強制加入醫療保險基金會,並由雇主與雇員共同繳納保費。這一制度實施後迅速見效,參保人數飆升,工人因病致貧率大幅下降。它所開創的強制參保機制、多方共擔原則、基本普惠導向成為後續工傷保險、養老保險等其他保險事業的示範和借鑒。

近代中國由於戰亂等因素,一直到1950年代才逐步建立起系統的醫療保障制度,從勞動保險醫療、公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發展到如今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逐步實現了醫療保障的全民覆蓋。

中國醫療保險的雛形,是1949—1978年實行的勞保醫療、公費醫療與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中國人口眾多、衛生資源匱乏的國情,無法像蘇聯那樣推行全民免費醫療制度。1951年,中國政府確立了勞保醫療制度,保障對象為國有、集體企業職工及其供養的直系親屬,企業承擔職工全部和直系親屬一半的醫療費用。1952年,國家推行公費醫療制度,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和革命傷殘軍人實行免費醫療,費用由國家財政承擔。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醫療費用由集體和個人合作分擔。1955年,山西米山鄉以3家私人藥鋪和10位民間醫生自願結合為基礎,建立了聯合保健站,被視為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雛形。米山鄉經驗在1960年代逐漸推廣至全國。

圖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法律出版社1960年版)

這三項制度構成了計劃經濟時期基本的醫療保障框架,持續實施了40多年,在保障中國人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一時期城鎮職工醫保覆蓋率僅70%左右,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缺乏國家層面的制度化規定。隨著時間推移,勞保和公費醫療財政負擔過重,農村合作醫療資金來源不足、保障水平有限等弊端日益顯現。

19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體制轉型,原本依托於計劃經濟的福利性醫保制度難以為繼,尤其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衰落,導致大量農村人口陷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惡性循環,中國開始探索建立醫療保險制度,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始嘗試將醫療費用與個人利益掛鉤,以遏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和醫療資源的嚴重浪費。1988年,國家成立醫療保險改革小組,研究社會醫療保險改革方案並進行試點。1993年,政府明確“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醫療保險改革方向。1995年,江蘇鎮江和江西九江率先開展試點工作。1996年,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國40多個城市。1998年,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框架,中國進入社會醫療保險的發展階段。

之後,醫療保障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逐步實現全民醫保覆蓋。為解決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2003年,國務院推出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即“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2007年,為了使醫療保障惠及城鎮非就業居民,國務院提出試點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09年,中國進入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到2011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突破13億人,覆蓋率達到95%以上。2012年,國家開始部署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試點,明確規定大病醫保報銷比例不低於50%。2016年,國家進一步推進城鄉醫保並軌,提出《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城鄉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保持在75%左右。

盡管中國在醫保報銷比例和覆蓋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間,但在人口覆蓋率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水平,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醫療保障網,覆蓋了超過95%的人口。預料中國未來的醫保改革會進一步優化控費機制,提高醫保服務質量,確保醫療保障的公平性、可持續性和覆蓋範圍的進一步擴大,從而推動全民健康保障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靳亞男(北京大學博士生)

作者:靳亞男(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博士生)
原載:加拿大《華僑時報》2025年6月日第22版“中國如斯專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