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飞花文摘 美國再現“美麗風景線”說明了什麼?
公益广告

美國再現“美麗風景線”說明了什麼?

作者:曲源

6月的美國街頭,從洛杉磯到紐約,暴力衝突與抗議浪潮席捲美國東西兩岸,如此“美麗的風景線”暴露出美國社會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年前曾被美國一手推向暴亂深淵的香港特區,如今正展現出安定、秩序以及蓬勃的發展形勢。

  從社會層面看,種族歧視與經濟不平等始終是美國難以治癒的頑疾。少數族裔在就業、司法和教育領域的系統性歧視,疊加近年來經濟復甦的不均衡性,使得基層民眾的不滿情緒持續發酵。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反移民政策和嚴苛的邊境管控措施,進一步激化了移民群體與執法機構之間的對立。當執法人員突襲洛杉磯的所謂非法移民社區時,抗議者的憤怒不僅指向執法行為,更是對聯邦政府移民政策長期忽視少數族裔權益的抗議。

  從政治層面看,聯邦政府與加州的權力博弈日益激化,成為美國聯邦制危機的縮影。加州作為美國GDP總量第一的“超級州”,在科技、環保、移民等領域長期與聯邦政府分庭抗禮。特朗普再次就任總統後,聯邦政府與加州在移民政策、能源開發、氣候法規等議題上的衝突愈演愈烈。此次騷亂中,加州州長紐森公開譴責聯邦政府部署國民警衛隊是“蓄意煽動”,而特朗普則指責加州政府“無能”,雙方的激烈言辭揭示了聯邦政府與地方之間深刻的制度性對立。這種對立不僅源於政策分歧,更源於資源分配與權力歸屬的根本矛盾──加州每年向聯邦政府繳納超過800億美元稅款,卻在移民政策、邊境安全等關鍵議題上缺乏話語權,這種“貢獻者”與“受益者”的不平等關係,成為矛盾激化的催化劑。

  出動軍隊暴力鎮壓示威。面對騷亂,特朗普的回應延續了其一貫的強硬風格:通過社交媒體指責加州政府“失職”,並繞過州長下令2000名國民警衛隊人員前往洛杉磯鎮壓。特朗普“以暴制暴”的策略看似果斷,但未能觸及矛盾的根源。騷亂背後是系統性不公與制度性失效,而非簡單的“暴力犯罪”。正如加州人權組織所指出的,聯邦政府執法行動的“選擇性暴力”加劇了社區對政府的不信任,而特朗普的“法律與秩序”口號更像是對症下錯藥──它或許能安撫部分選民,卻無法修復被撕裂的社會信任。

  特朗普的行動加劇了聯邦政府與地方的對抗,甚至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憲政危機。紐森以“停止繳稅”威脅作為反擊,民主黨人則將騷亂定義為“特朗普煽動的壓迫行為”。這種對抗不僅使聯邦政府與地方陷入零和博弈,也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國家治理體系進一步失衡。

  更糟的是,政治極化與社會分裂進一步削弱了危機化解的可能性。特朗普的強硬路線加劇了民主黨主導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對立。當抗議者將聯邦執法行動與種族主義、經濟不公等議題捆綁時,特朗普“恢復秩序”的強硬舉措都可能被指責為“鎮壓進步力量”。這種政治敘事的極端化,使得特朗普的危機應對陷入“越壓制越反抗”的惡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民眾抗議的核心訴求是改變不公正的制度安排,如移民政策的改革、種族歧視的根除,以及聯邦政府與地方財政關係的安排等等。而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式”治理,往往以短期見效為目標,卻忽視了長期制度建設的必要性。當特朗普試圖通過派遣國民警衛隊“解決騷亂”時,實際上是在用暴力手段掩蓋矛盾,而非推動結構性變革。

  街頭騷亂與“聯邦政府─加州對抗”,讓人看到了美國政治權力格局的硬傷。短期內,特朗普可能通過強硬姿態鞏固共和黨基本盤的支持,但長期看,這種策略將加劇社會撕裂,削弱聯邦政府的合法性。加州與聯邦政府的財政博弈可能升級為更廣泛的“州權運動”,其他“藍州”或效仿加州以經濟手段反制聯邦政府政策。與此同時,民主黨主導的城市與共和黨控制的農村地區之間的鴻溝將進一步擴大,美國社會的“兩極化”趨勢難以逆轉。

  “美式民主”成世人笑。對於特朗普而言,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維護自身政治利益的同時,找到緩解結構性矛盾的路徑。與其依賴軍事威懾和對抗性手段,不如推動聯邦政府與州之間的制度性對話──例如,通過立法明確聯邦政府與地方在移民、財政、執法等領域的權責邊界,或建立跨州協作機制以應對共同挑戰。然而,這種改革需要超越黨派利益的政治智慧,而特朗普的個人主義治理風格顯然無法做到。

  美國街頭騷亂,是一面照見美國結構性矛盾的鏡子。從洛杉磯的移民衝突到紐約的種族抗議,從加州與聯邦政府的權力博弈到政治極化的全面加劇,這場危機揭示了美國治理體系的深層危機。特朗普的強硬回應或許能在短期內震懾抗議者,卻無法修復被撕裂的社會信任與制度裂縫。當權力的威權化手段與憲制體制的根本邏輯發生衝突時,美國現有的中央地方權力架構應該進行重構式改革──一種既能維護聯邦統一,又能尊重地方自治的新型治理模式。否則,美國街頭運動只會愈演愈烈。

  諷刺的是,特朗普的粗暴莽撞模式,不僅無法解決美國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反而會引發地方反抗和民眾抗議的街頭暴力運動。面對美國街頭的“美麗的風景線”,“美式民主”也成了世人的笑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