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數據體現了中國經濟的巨大活力,我們將繼續在華深耕生物經濟這一新質生產力典型領域。”與此同時,國際媒體紛紛用“超預期”“有韌性”“保持定力”等評價中國經濟表現。
理解這樣的“韌性”與“定力”,先要認清中國經濟面臨的沖擊與挑戰。今年以來,美國對全球舉起關稅大棒,尤其是4月以來宣布對華加征多輪“對等關稅”,中方對此進行了堅決反制。面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內部困難挑戰疊加,中國經濟堅韌前行,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從縱向看,前4個月,中國經濟主要生產需求指標增速均明顯快於上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速均比前3月加快0.1個百分點;4月份,在41個大類行業中,36個行業同比增長,增長面超八成……數據顯示,前4個月中國經濟頂住壓力穩定增長,延續向新向好的發展態勢,展現了強大韌性和抗沖擊能力。
從橫向看,受“關稅戰”等影響,聯合國日前發布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放緩至2.4%,比1月預測值低0.4個百分點。相比之下,高盛、荷蘭國際集團、瑞銀等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眾多跨國企業負責人認為,中國已成為“確定性”的代名詞。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面臨高關稅壁壘,中國外貿仍保持平穩增長,顯示出過硬的國際競爭力。1-4月份,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出口同比增長7.5%。中國汽車產銷量更是首次雙雙超過1000萬輛,其中比亞迪出口量同比大增110%。比亞迪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多年來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憑借領先的技術優勢、完善的產品矩陣和全球化市場布局,構建起綜合競爭力。
中國經濟“保持定力”,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協同發力。今年以來,中國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開展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並持續加強對外合作,有力支撐經濟回升向好。尤其是4月份以來,中國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有力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比如,在大規模設備更新帶動下,前4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8.2%,對全部投資增長貢獻率達64.5%。
當前,中美經貿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但國際環境依然覆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無懼風險挑戰,中國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這也是為什麼外界始終認為“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覆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時所說,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