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裡,“健”不僅指生理層面的強壯,也含生命力旺盛、精神剛毅、道德完備的意思。 “康”本義為安寧、和樂,後引申出身體好、生活豐足等含義。這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相契合,後者不僅強調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和社會的良好適應。這種良好適應,就是相反相對力量的平衡、身體與精神的協調、生理健康與道德建設的同步發展。無論是生理、心理還是社會層面,中國傳統健康觀都強調對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保持和諧。
陰陽平衡。中醫經典《黃帝內徑》稱“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把陰和陽作為兩個根本的力量,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主導宇宙的一切變化。就人體而言,健康的標準就是陰陽平衡,而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陰陽失調,如陰虛引發失眠燥熱、陽虛導致畏寒乏力。人體陰陽平衡表現為陰平陽秘、臟腑功能協調(如心屬陽、腎屬陰)、氣血運行順暢。陰陽之間處於互根互用的動態作用之中,陰陽通過“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實現能量與物質的轉化,陽氣推動生長代謝,陰氣固守形體精微。二者遵循“物極必反”規律,如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臨床可見清氣下陷致腹瀉、濁氣上逆致胸脹等失衡表現。由此衍生出中醫的診斷、用藥、經絡、飲食和運動調理方法。

圖1 《黃帝內經》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關於陰陽的論述
飲食有度。傳統中醫強調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狀態,認為個體應根據自身的體質和生活環境,主動調整生活方式,以維持和增強身心健康。《黃帝內經》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強調通過合理的作息與節制的飲食,實現身體與精神的協調統一。漢代醫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的觀點,指出暴飲暴食會損傷脾胃功能,進而影響整體健康。現代研究亦證實,規律飲食、定時進餐有助於維持代謝穩定與內分泌平衡。殷墟甲骨文中記錄的“大食”“小食”兩餐制反映了當時已形成以清晨和傍晚為主的定時進食習慣。至今在陜西、河南等地,仍有部分人群講究“過午食”,以減少脾胃負擔。近年來的研究顯示,6小時間隔的進食模式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糖尿病風險。
心身調和。中國古人視情志調節為養生的重要一環。戰國時期,齊國君主齊閔王因長期憂慮導致氣機郁結,出現“終日悶悶不樂、無故嘆氣”的癥狀,御醫束手無策。宋國名醫文摯受邀診治,提出需以“激怒”之法治療。他故意三次失約,見面時不行禮、不脫鞋、踩踏齊王衣物,甚至用粗話辱罵,最終激得齊王暴怒而起,郁結之氣得以宣泄,病癥痊愈。相似的情志養生法還體現在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功法中,通過呼吸調節與動作引導,達到身心安寧的目的。《清宮醫案集成》記載,雍正皇帝每逢政務繁忙之余,常在圓明園中騎射與垂釣交替進行,以調節情緒、疏解壓力。

圖2 通過瑜伽冥想實現心身調和(AI生成)
德行相隨。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個人的品德修養和日常行為密切相關。《莊子•天運》有言:“平易恬談,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這意味著內心的平和、行為的規範,能夠增強個體的心理免疫力,從而預防情志疾病,抵御外邪侵襲。明代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提出:“人能無妄思,無妄作,心神常清,百病不生。”《黃帝內經》更是從人格層面提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四個層次的健康理想人格,強調德行的提升有助於身心健康與壽命延長。現代研究表明,規律而富有儀式感的行為習慣,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穩定運行與情緒調節。
中國的和諧健康理念,不僅為個體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導,也為社會的整體福祉奠定基礎,甚至擴展至人與環境的和諧適應、國際關系中的求同存異,反映出中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關懷。
作者:鄭佶祺(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博士生)
原載:加拿大《華僑時報》2025年5月30日第22版“中國如斯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