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朋友轉寄一份某投資公司印製,發給散戶的市場報告。雖然從未聽過這家公司的名字,但覺得內容頗中肯。不過,作為一份專業的市場評論及投資建議有兩點我覺得可以提出來跟大家研究一下,因為相信很多讀者都有收到此類直接寄給散戶的文章都會有類此經驗。
5月15日發出的報告只有兩頁紙,但標題頗嚇人:「價位跟現實脫節」。「脫節」與否是頗為主觀的評論,因為甚麼才算是「不脫節」呢?不過,作者認為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達27倍脫節,即使不屬脫節亦相躍不遠,無須太深究。而他的「脫節」論的看法主要建立於「美國首季的GDP雖然下跌,但比預期表現為佳」。言下暗示投資者因而覺得情況不如預期中那麼差,便覺得對前景充滿樂觀情緒所以股市近數週大升。他這說法頗符合邏輯而且常見:事情雖然壞,但沒有壞到比預期差便是足夠的樂觀理由。不過,他對這「比預期壞得少」的原因解釋卻有點令人費解。簡單說,他認為美國商家因為要搶在特普加關稅前提早大量進貨,將未來幾個季度的投資提早於首季進行,所以進口上升41%,暗示假如沒有這些「避關稅」的提前投資活動,首季的GDP應不只下跌0.3%這麼少。
這段解說看起來似乎很有紋路,但細想下覺得欠缺點甚麼所以覺得肴點不合理。關稅是針對從外國進口貨品,提早在關稅暴漲前先入貨是可以理解、正常的生意手法。問題是,增加或提早進口直接、或首先得益的,是外國供應商,入貨的錢進了供應商的錢袋,這如何讓美國的GDP減少跌幅?根據GDP的計算方法,出口總額加進GDP總值(本國生產賣給外國有利本國的GDP),是「正」數,而入口則屬相反性質,屬「負」數。以此論推,該作者是否應該說因「避關稅」大量提早進貨進而解釋GDP本應是正數而非實際錄得的-0.3%?但相反地,他將這些商業活動解讀為「人為化」地將GDP提升,而不是增加進口導致貿易逆差加劇從而減低GDP(假如進口多有助GDP,特普還會打貿易戰嗎?)當然,在整個增加入口的過程有部份資金流入本地經濟,例如清關,運輸及貨存等,但很難想象到這方面的投資會遠超入貨及運輸等開支。
另外一點便是結論,作者認為因為經濟疲弱而股市不合理地上升,建議將投資組合七成持現金,三成投資海外的ETFs。若我們接受他的「斷症」,但他的建議卻有點太馬虎。首先,美元的國際地位及價值因驚人的外債。不斷及越來越大手筆地花 / 借錢,及各國對美國的信心及信任史無前例地迅速減弱而堅定地減弱,將七成投資放在一個遠未見底的貨幣是明智之舉?雖然我不知該公司是甚麼人辦,但說它是美國公司應該錯不了,因為他的第二個建議,將三成投資外國便很明顯地將美國特性表露 — 甚麼外國?對美國人來說,這世界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及其他!
至於ETFs,這是一種近年非常流行的投資產品,但我對它儘量保持距離。它們的遠祖是指數基金,然後經不同的衍生工具包裝擦亮後推出,儘管悅目,但我總無法將2008年的次按危機從腦海攆走。ETFs內裡到底是甚麼?
查詢可電:514-992-8328 曹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