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理論家們一直在設想“中國世紀”的到來:屆時,中國終將充分發揮巨大的經濟和技術潛力,並圍繞北京重塑全球力量。那個世紀或許已經來臨。
美國政府面臨的根本問題是目光短淺地專注於無關緊要的小沖突,卻在與中國的更大角逐中敗北。美政府正掄起“破壞球”砸向美國實力和創新支柱。中國的軌跡則截然不同。中國已在多個行業引領全球生產,包括鋼鐵、造船、電池、太陽能、電動汽車、無人機、5G 設備、消費電子產品、活性藥物成分和高速列車。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占全球制造業的近一半。與此同時,北京也著眼贏得未來:中國宣布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將對量子計算和機器人等前沿技術進行長期投資,並增加公共研發預算。
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人震撼。中國初創企業DeepSeek推出人工智能(AI)大模型時,許多美國人突然意識到中國在AI領域也能一較高下。其實,類似的時刻已屢見不鮮。中國電動汽車比亞迪在全球銷量上超過特斯拉,正在世界多地建新廠;中國在藥物研發方面正迎頭趕上;2023年,中國新安裝的工業機器人超過世界其他國家新安裝量的總和。半導體曾是中國的軟肋,但在華為取得的突破帶動下,中國正打造自力更生的供應鏈。至關重要的是,中國在此類技術領域的實力正形成良性循環,多個相互關聯領域的進步相互促進、相互提升。
美國需要認識到,無論關稅還是其他貿易壓力,都無法讓中國放棄對其行之有效的經濟模式,轉而采用西方認可的產業和貿易政策。誠然,中國自身也面臨一些挑戰。多年來,懷疑論者一直預測中國經濟將達到頂峰,隨後必出現衰退,但每次都被證明是錯的。中國體制能靈活調整、適時改變政策、調配資源,以服務於國家長遠利益,其持久的韌性已毋庸置疑,即便自由市場倡導者也不得不承認這點。
美國政府一味沈迷於諸如關稅之類的短期權宜之計,同時不斷破壞其強盛的根基,這只會加速一個由中國主導的世界的到來。若兩國目前發展趨勢不變,中國最終可能會完全主導高端制造業,從汽車、芯片到核磁共振成像設備和商用飛機。AI霸主之爭將不會在美中之間展開,而是在深圳和杭州這樣的中國高科技城市之間進行。
中國未來將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技術和經濟大國,全球各地的中國工廠將以中國為中心重新配置供應鏈。而美國可能淪為實力大減的國家。要避免這種嚴峻局面,就意味著美國現在就要做出政策選擇:投資研發,支持學術和創新,與世界各國建立經濟聯系,營造對國際人才和資本具有吸引力的友好環境。然而,美國政府的做法在上述各個方面都背道而馳。本世紀究竟是屬於中國還是美國,或許取決於美國自己,但改變方向的時間已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