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20日以《迎風轉型,穩健前進》為題,發表其就職一周年講話。與許多人原先他將會延續其去年“五二零講話”中拋出“新兩國論”,及“雙十講話”的“祖國論”等凸顯其“台獨工作者”基調,及“境外敵對勢力”的“準宣戰”叫囂,再次大談“台獨理論”的研判相反,在通篇演說中竟然沒有提到任何“中國”或“兩岸”的字眼,卻是以此“隱蔽”方式來展現其“去中國化”的心態,也可被視為這是賴清德“沉默對抗”的“新戰術”展示。
這可能是賴清德的策略調整。——在賴清德上台一年來,人們總是將其與蔡英文比較,認為蔡英文是“多做少說”,而賴清德則是“多做多說”。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中國開放市場有助於統一與和平”、“希望和習近平討論外交政策和經濟問題”等說法後,賴清德就開始有所轉調了,在接受《財訊》專訪時,否認要“脫中入北”,並為自己將對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的行徑,擺脫為“不得已”。20日,在就職演說中更是完全不提兩岸事務。這可能是向蔡英文的“多做少說”“偷師”,但卻會是“多做不說”。
顯然,賴清德是感受到了特朗普上述言論的壓力,而且還擔憂,如果中美關稅談判順利,曾經將台灣形容為“筆尖”的特朗普在訪問中國時,像當年克林頓訪問中國時說出“新三不”那樣,在台海事務上提出比三個《中美聯合公報》還要進取的新論述。因此,賴清德為了應對這可能會出現的“大變局”,而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意圖消解美國普的“疑賴論”。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指出,“台灣地區領導人近日的講話,一方面仍然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和『倚外謀獨』、『以武謀獨』錯誤路線,渲染『大陸威脅』,延續『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挑動兩岸對立對抗,推動兩岸經濟脫?斷鏈,推進『十七項因應策略』,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又惺惺作態,宣稱願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與大陸進行交流合作,企圖在『新兩國論』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對話。這種兩面手法了無新意,枉費心機,注定失敗。”這就揭穿了賴清德以“兩面手法”繼續推動“新兩國論”,進行“台獨”活動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