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中国如斯 抗日戰爭中的“全家勞動英雄”
公益广告

抗日戰爭中的“全家勞動英雄”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英雄,有前線戰場勇於犧牲勇於勝利的戰鬥員,也有支援前線配合前線的保障供給和支持人員。

晉綏邊區行政公署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的行政機構,管轄範圍涵蓋山西省西北部(呂梁、忻州等地)和綏遠省(今內蒙古中西部),是連接華北與陜甘寧邊區的樞紐,是保衛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重要屏障,擔負著為延安提供軍事物資支持,以及牽制日軍華北兵力的重要任務,湧現出很多有影響的英雄模範人物。

1944年12月7日至31日,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召開晉綏邊區第四屆群英大會,各行各業700餘名英雄模範到會接受獎勵。其中,比較著名的趙成成一家,產生了3個英雄模範,丈夫趙成成是特等英雄,妻子郝二蘭是甲等英雄,兒子趙金梁是甲等兒童英雄,《抗戰日報》(晉綏邊區版)稱其為“全家英雄”。

《抗戰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不同根據地創辦的系列報刊總稱,影響力較大有晉綏邊區版、魯西北版和長沙版等。其中晉綏邊區版是核心根據地機關報,1944年改版為日刊,發行量擴至1.5萬份,影響力覆蓋遊擊區與敵占區,足見其影響。

圖1 趙成成的肖像畫(《抗戰日報》,1945年1月10日,第三版)

特等英雄趙成成是村農會幹事,他帶領當地農民積極參與經濟制度改革、擴大糧食生產,並配合前線開展武裝鬥爭。他出生於山西省靜樂縣魚脊嶺村農民家庭,深知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積極響應邊區政府的減租減息活動。他響應中共的大生產號召,努力說服並組織村民,集體送糞、種地、開荒,還幫助開荒者和民兵練習軍事技能,勞動和備戰都不耽誤。1944年,魚脊嶺村比前一年多開560餘畝生熟荒,成為全縣大生產規模實驗村。他還帶領民兵偵察敵情,發動匠工制土槍、土炮,打大刀、長矛,埋地雷、割電線,機智靈活地破壞敵人基礎設施。

甲等英雄郝二蘭,影響村里36位婦女,開70余畝生熟荒,打糧21石,還帶頭在貧瘠的土地上試種棉花,連續幾年收成都很好。1942年,經村民推選,郝二蘭任魚脊嶺村婦救會主任,帶領婦女紡線織布,做軍鞋,制冬衣,用紡車作“刀槍”,以織布為“戰場”,發揮婦女在生產勞作、擁軍抗日中的作用。由於缺乏染料,她用葦葉燒成灰,將布料染為灰色後,再把物資輸送給八路軍。

甲等兒童英雄趙金梁,以14歲少年的脊梁扛起家國重任,號召13個兒童積極生產,開14畝生荒,帶他們練兵習武,站崗放哨,抓敵軍探子,及時向八路軍傳遞信件、情報。

圖1 趙成成全家當選勞動英雄的報道(《抗戰日報》,1944年12月3日,第二版)

趙成成一家帶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二流子”是近代中國鄉村社會中常見的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缺乏穩定生計、脫離農業生產、沈迷賭博偷盜或投機活動、道德敗壞或行為不端的人群。趙成成提出“要家家好”的口號,逐一說服教育他們,積極改造“二流子”。全村32個“二流子”,27個主動上交了煙槍,決心戒煙,努力生產,甚至個別“二流子”轉變成勞動模範。

這一家人還積極帶領村民學習文化知識。趙成成只上過三年小學,學起文化來如饑似渴。他堅持每晚用一小時時間讀報,並結合該村實際情況組織小組討論。郝二蘭積極鼓勵婦女上冬學,接受教育,帶領婦女從家庭走向社會,還同婦女們一起識字、唱歌。趙金梁9歲便加入了兒童團,和同學們一起,每天挨家挨戶上門拜訪,耐心地做大人的思想工作,鼓勵兒童上學讀書,還當起小先生,教大人們識字、讀報。他們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講述抗日救亡的道理,傳播抗日文化。

“全家英雄”用生產支援抗戰,用備戰捍衛生產,用文化改造社會,在平凡中書寫不凡,形成一家影響一村、一村影響一片的輻射效應,為抗日根據地建設提供堅實保障。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抗戰中的趙氏全家英雄,就是這樣的英雄和先鋒,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更是後世的榜樣。

作者:馬兆熙(山西大學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