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Daily Hive報道,一位名叫Erin Rafferty的加拿大網友近日在TikTok上分享了她在美加邊境通關時的經歷,並表示如今加美陸路過關的檢查方式已今非昔比。

作為常年往返美加的”老司機”,Rafferty與丈夫每年都會駕駛房車從加拿大前往美國各地旅行。

2024年,這對夫婦更是為美國公路旅行做足了準備,不僅購置了全新的拖車和卡車,還辦理了終身營地會員,計劃暢遊全美國家公園。然而,就在裝備置辦完畢後,加美關係突然出現波動,這讓他們一度陷入是否要繼續旅程的糾結。Rafferty坦言,”但畢竟已經為這種生活方式投入了大量資金,輕易放棄實在太可惜。”
最終,夫妻倆還是決定”硬着頭皮”帶着兩個孩子和兩隻愛犬,於今年3月29日從新不倫瑞克省的St. Stephen-Calais邊境口岸嘗試入境美國。

在等待過關時,一位邊境官員前來檢查他們的護照。起初的問詢相當常規,包括職業、是否攜帶武器、計劃停留時間等。

但當Rafferty提到”打算停留3個月”時,情況突然發生變化。”我能明顯感覺到他態度轉變,”Rafferty描述道,”他回到崗亭操作了一番,然後要求檢查我們的拖車。”

這次,官員沒有像以往那樣,詢問寵物信息,也沒有檢查狗狗芯片,而是說出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我們現在已經處在新政府管理下。我知道你們每年都來,但今年不一樣了。'”
隨後,官員直接在系統中為這對夫婦設置了90天的停留期限標記。“他還告訴我們,其實加拿大人有權在美國停留最多6個月。如果我們計劃超過90天停留,只需要提前打電話告知他們。然後他又說了一句:‘祝你們旅途愉快,但不要住在美國。’就放我們過關了。”
Rafferty的這段經歷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廣泛討論後,有很多網友表示如今的美加邊境通關體驗終歸還是不一樣了。
的確,近期頻繁出現持有有效簽證的旅客在返美時,僅因手機中的某些照片或個人經歷記錄,就遭到邊境官員當場取消簽證並遣返原籍國的案例。
針對這一情況,加拿大政府近期特別發布旅行提醒,強調所有經陸路入境美國的旅客都需提高對電子設備隱私保護的警惕性。
官方明確指出:美國邊境執法人員依法享有檢查個人電子設備的絕對權限,且在要求旅客解鎖設備或提供密碼時,無需給出任何解釋或理由。
邊境的搜查種類有什麼分別?
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官方說明,邊境電子設備檢查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一種是基礎檢查,執法人員會直接查閱設備的相冊、電子郵件、應用程序及本地文件,此類檢查無需任何違法嫌疑依據即可實施。
另一種是是深度檢查,當入境人存在涉嫌違法的”合理嫌疑”時,執法人員有權複製設備內容進行進一步分析。
哪些人容易被搜查?
由於美國海關對入境旅客電子設備的檢查並不需要搜查令,因此基礎檢查可能完全是隨機進行,或僅憑執法人員的直覺,例如根據旅客的外貌特徵或對初步問詢的回答做出判斷。
而且,旅客過往的旅行記錄也可能成為觸發檢查的因素,例如曾前往毒品走私或恐怖主義高發地區。邊境人員還可能根據聯邦調查局(FBI)等機構的請求,或因旅客與某些“關聯人員”存在聯繫(如記者的消息源、商業夥伴或親屬)而決定檢查其設備。
抵達邊境時該如何應對?
據City news報道建議,遊客在抵達邊境前的最佳做法是關閉所有電子設備。

根據現行政策,美國邊境官員僅有權查看設備本地存儲的內容,無權訪問雲端信息。因此,如果設備必須保持開機狀態,建議啟用飛行模式,或徹底關閉Wi-Fi和移動數據連接。加拿大政府也特別提醒旅客:“在入境前啟用飛行模式,可以避免遠程文件被意外下載至設備中。”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手機如果沒有清空回收站的文件,仍會存有緩存數據。
若拒絕配合檢查會怎樣?
在邊境檢查中,旅客最好不要拒絕海關人員的要求,否則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維權組織指出,一旦拒絕配合,旅客很可能面臨盤問、臨時扣留,電子設備被扣押數周,甚至被拒絕入境或遣返的情況。數字安全專家Patricia Egger建議:”若被迫解鎖設備,儘量親自操作而非透露密碼;若必須交出密碼,事後立即修改。”
社交媒體該如何處理?
如果擔心社交媒體上的言論可能對過境造成影響,最穩妥的做法是提前刪除相關社交應用,等待成功入境後再重新下載和登錄。
因為即使設備處於飛行模式,部分帖子、圖片等內容仍可能保留在緩存中,有被邊境官員查看的風險。
哪些設備可能被檢查?
被檢查的設備範圍遠不止於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智能手錶、平板電腦、外接硬盤等各種電子設備,都可能成為海關搜查的對象。
哪些行為不可取?某些”小聰明”可能適得其反。專家提醒,出發前徹底格式化硬盤,或乾脆不攜帶任何電子設備,容易引起邊檢人員的額外警覺,甚至被懷疑有意隱瞞信息。並且,故意誤導、隱瞞情況,或對邊境人員說謊,可能構成嚴重違法行為,帶來嚴重後果.總之,在這個特殊時期,過海關時要”少說、少帶、多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