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特朗普到底征不征電子產品關稅?“豁免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不豁免更是機會”
公益广告

特朗普到底征不征電子產品關稅?“豁免是對中國實力的認可,不豁免更是機會”

特朗普政府到底會不會對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和零部件征收“對等關稅”?這幾天,一些為蘋果、特斯拉等美國公司供貨的中國商家,密切關注著美國政府低調豁免電子產品關稅後又矢口否認的鬧劇,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

香港《南華早報》4月14日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此前對部分電子產品和零部件的低調豁免實際上是一種認可,承認了中國在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其13日態度又發生轉變,這種反覆無常對於中國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讓中國企業有時間依靠市場驅動的解決方案去突破關鍵瓶頸。

當地時間11日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低調修改稅則,豁免了對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和零部件征收的“對等關稅”。這一豁免沒有將中國產品排除在外。分析人士對《南華早報》表示,此舉似乎是對中國在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鏈中不可或缺地位的認可。

根據美國普查局的數據,2024年,美國總共進口了價值約1000億美元的被豁免電子產品,約占美國進口總額的23%。所有被豁免產品的進口總額中有26%來自中國,其中81%的智能手機和78%的電腦顯示器都來自中國。

美國《紐約時報》12日指出,生產iPhone、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的工廠深深紮根於亞洲,尤其是中國,如果沒有強硬的外力激勵措施,這些工廠不太可能搬遷。

2017年,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參觀中國工廠。 蘋果公司

“蘋果的供應鏈仍然嚴重依賴中國珠江三角洲企業的精密制造能力。”中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分析稱,這些現實迫使華盛頓做出讓步,就像當年對鋼鐵的關稅豁免一樣。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分析稱,特朗普政府對這些“比較顯眼的物品”提供的豁免,可能是出於保護特朗普和其共和黨盟友政治利益的考量,這些產品對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

隨著特朗普不斷提高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關稅稅率,許多美國消費者擔心企業可能很快會開始漲價,紛紛跑去商店搶購iPhone、冰箱等高價商品。美國《華爾街日報》14日稱,這些產品在美國沒有替代品,而且由於近年來高通脹對消費者造成了沈重的打擊,漲價也不得人心。

就在科技行業歡慶“夢寐以求的場景”終於到來之時,特朗普當地時間13日又突然改口,稱他們並未宣布任何關稅“豁免”,相關產品只是被轉移至另一個關稅類別。他還稱,美國將在“不久後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審查半導體和整個電子供應鏈”。

當地時間4月13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證實,電子產品面臨新的關稅。 視頻截圖

外媒普遍解讀稱,特朗普此番表態表明更多對電子產品的關稅正在路上。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同日也在采訪中呼應了特朗普的表態,稱目前的豁免只是暫時的緩期執行,這些電子設備將在未來幾個月面臨單獨且“不容談判”的關稅。

《南華早報》分析指出,華盛頓的最新聲明強調了美國的長期戰略仍是打壓中國,豁免可能只是他們的短期戰術撤退。

而且,一些中國中小制造商告訴該報,無論特朗普是否對部分電子產品和零部件豁免,他們幾乎不會獲得任何好處,因為目前三位數的關稅實際已切斷了出口。

泳池機器人制造商Hippobot Technology聯合創始人李馬克(Mark Li)表示,這次豁免主要針對的是精密儀器等高端電子產品,而且“門檻其實相當高”。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建議,就算美國有豁免,中國企業仍需主動調整其市場戰略。現在很明顯,“美國仍在堅持其讓制造業回歸的目標”,那麽中國企業“應該有一個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的長期規劃,而不僅僅是把它當作短期的應急措施”。

朱克力則認為,華盛頓政策的反覆無常可能在中期對中國制造商有利,一旦跨國公司意識到可以通過遊說取消關稅,它們重組供應鏈的緊迫性可能就會降低。

“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增強產業鏈的韌性,依靠市場驅動的解決方案突破關鍵瓶頸。”朱克力說道。

分析人士對《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些豁免凸顯出特朗普貿易政策的混亂本質。通常情況下,科技公司高管不會公開批評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但自今年2月貿易不確定性激增以來,只有包括美國惠普公司和戴爾科技集團在內的少數幾家科技公司公布了業績。這些科技公司警告稱,關稅不確定性將對其業務造成沖擊。

法蘭西24電視台14日分析指出,當特朗普關稅政策及其隨後的逆轉沖擊美國經濟——投資者拋售美債、美元暴跌、消費者信心猛跌的時候,中國一直在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穩定的角色,取代反覆無常的美國,吸引那些被美國帶來的全球經濟風暴驚嚇到的國家。

對於美國關稅政策的反覆修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商務部發言人已就此表明中方的態度。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美國濫施關稅損人害己。我們敦促美方放棄極限施壓的錯誤做法,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