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旅游地理 多因素叠加 形成罕見大風
公益广告

多因素叠加 形成罕見大風

  「溫帶氣旋」搬運水氣

  專家普遍認為,全國多地此輪大風天氣由「溫帶氣旋」引起,常見於中緯度地區天氣系統,是地球大氣能量和水分交換的「搬運工」。特徵是存在一個低壓中心,直徑達數百至上千公里,像巨大空氣漩渦,會帶來風雨、降溫。

  全球變暖 加劇溫差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慎明分析,此次大風與升溫早、升溫高相關。去年我國平均氣溫為10.9℃,較常年(9.89℃)偏高1.01℃,創歷史新高,京津冀等地平均氣溫達1961年以來最高。全球變暖,「溫帶氣旋」的冷與華北地區的暖形成更大溫差,前者能量更充沛,氣旋發展更強,風速更強。

  「狹管效應」 增強風速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此次(12-13級)大風主要在山區、山口或者兩個高樓之間具有「狹管效應」的區域出現。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峽谷時,空氣質量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也被稱為「穿堂風」,風力可達12級(時速118-133公里)。

  極端風力 精準捕捉

  風力是預警的主要判斷依據。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認為,近年極端天氣增多,大風極值提升。最近20年,全國氣象觀測站從兩千多個增加到幾萬個,觀測密度顯著提升,且實現自動化,一天24小時連續觀測,導致捕捉到極端降雨、大風、高低溫等的概率也隨之升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中學西傳:東方智慧的渡海之旅

歷史檔案首公開:破西方封鎖 築外貿橋樑 廣交會「出世紙」 見證新中國開放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