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氣旋」搬運水氣
專家普遍認為,全國多地此輪大風天氣由「溫帶氣旋」引起,常見於中緯度地區天氣系統,是地球大氣能量和水分交換的「搬運工」。特徵是存在一個低壓中心,直徑達數百至上千公里,像巨大空氣漩渦,會帶來風雨、降溫。
全球變暖 加劇溫差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慎明分析,此次大風與升溫早、升溫高相關。去年我國平均氣溫為10.9℃,較常年(9.89℃)偏高1.01℃,創歷史新高,京津冀等地平均氣溫達1961年以來最高。全球變暖,「溫帶氣旋」的冷與華北地區的暖形成更大溫差,前者能量更充沛,氣旋發展更強,風速更強。
「狹管效應」 增強風速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此次(12-13級)大風主要在山區、山口或者兩個高樓之間具有「狹管效應」的區域出現。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峽谷時,空氣質量不能大量堆積,於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也被稱為「穿堂風」,風力可達12級(時速118-133公里)。
極端風力 精準捕捉
風力是預警的主要判斷依據。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認為,近年極端天氣增多,大風極值提升。最近20年,全國氣象觀測站從兩千多個增加到幾萬個,觀測密度顯著提升,且實現自動化,一天24小時連續觀測,導致捕捉到極端降雨、大風、高低溫等的概率也隨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