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科技 球背面月幔更乾燥!嫦娥六號樣品研究首獲月背月幔水含量
公益广告

球背面月幔更乾燥!嫦娥六號樣品研究首獲月背月幔水含量

 作為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約38萬公里外月球的相關研究一直備受關注。最近,中國科學家基於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樣品,首次研究獲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為小於2微克每克,這一結果也揭示,月球背面月幔比正面月幔更乾燥。

 這項月球背面月壤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胡森、林楊挺研究員聯合南京大學惠鶴九教授研究團隊共同完成,相關成果論文北京時間9日夜間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線發表。

 研究團隊對中國國家航天局提供的嫦娥六號玄武岩岩屑樣品開展源區水含量的研究,結果顯示嫦娥六號玄武岩的月幔源區水含量僅為1—1.5微克每克,是已知數據中的最低值,指示嫦娥六號玄武岩的月幔源區比月球正面月幔更乾燥,其原因可能是月球南極艾特肯撞擊事件改造了月幔源區的水。

 他們認為,這項研究結果對於估算月球上總的水含量非常重要,也為月球大碰撞起源假說以及月球的後續演化提供了關鍵制約。同時,月幔的水分布差異或是一種半球差異,與月表的二分性相呼應。

 《自然》審稿人指出,這是一項具有高度原創性的研究,中國研究團隊對人類首批月球背面玄武岩樣品進行了月幔水含量的基礎工作。其中一位審稿人稱,「這篇論文首次報告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它將成為月球背面月幔水含量的里程碑式的一項研究」。

 研究團隊介紹,月幔水含量在揭示月球起源、岩漿活動、資源環境效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約45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原始地球,拋射出的物質經過重新吸積形成了月球,即月球的大碰撞起源假說。在這個極其高溫的撞擊事件中,月球預期極度貧水。近20年來,月幔水含量的研究一直存在富水和貧水的爭議,且所有發表的數據都集中在月球正面。

 中國嫦娥六號任務從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阿波羅撞擊坑採回人類第一份月背樣品,為測定該區域月幔水含量提供首個機會。此前,中國科學家已研究確認,嫦娥六號玄武岩主期次噴發年齡為28億年,這些玄武岩為認識月幔水的時空演化提供重要機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AI助中國科研團隊破解「柑橘癌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