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前就幾度斥台灣“搶走”美國芯片生意、點名台灣交“保護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調門不降,放話將對台灣芯片征收100%關稅。島內政商人士日前赴美試圖打通關系,卻被曝收效甚微。2月17日,路透社引述三名“消息人士”說法稱,為贏得特朗普政府的支持,台灣當局正探討向美國采購數十億美元軍備。
報道還聲稱,盡管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影響了島內對美國新政府對台立場的“樂觀情緒”,但台官員從特朗普政府處看到了“令人鼓舞的跡象”。按照顯然和台當局內部有聯系的、其中一名“消息人士”的說法,台當局不認為特朗普會“出賣”台灣利益,同大陸方面達成“重大交易”,而是更關注對半導體加征關稅。
據介紹,這批軍備價值預計在7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將包括岸艦巡航導彈和“海馬斯”高機動火箭炮系統(HIMARS)等。“如果少於80億美元,我會感到非常驚訝。”一名“消息人士”說。
報道稱,台當局還計劃提出一項特別防務預算,用於優先采購精確制導炸彈,升級防空系統、指揮及控制系統,為後備部隊購買裝備,以及發展反無人機技術。
據“消息人士”稱,台當局此舉旨在向美國表明台灣致力於防務。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特朗普勝選後,也有台匿名官員向外媒放出風聲,稱台灣已由非正式渠道向美國提出軍購要求清單,以展現台灣投資自身防衛的“決心”。島內學者當時預估,訂單總金額可能超過150億美元。
對於路透社17日的最新報道,美國白宮沒有立即回應置評請求。台當局防務部門則拒絕就軍購發表評論,只表示正致力發展防務,“任何能實現台軍建設目標的武器裝備,都會列為招標目標”。

2024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島周邊組織開展“聯合利劍-2024B”演習 視覺中國
中方一向堅決反對美國以任何方式向中國台灣地區提供武器。國務院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此前表示,美方此舉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規定,違背其領導人不支持“台獨”的嚴肅承諾,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
朱鳳蓮指出,“台獨”分裂行徑和外來幹涉是台海和平最大威脅。我們要求美方立即停止武裝台灣,慎之又慎處理台灣問題。正告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以武謀獨”是自尋絕路。我們將采取堅決有力措施,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
島內評論:特朗普想“做大”台灣牌
在台媒看來,特朗普對於“保衛台灣”一事一直態度冷淡。早在去年7月,還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的一句“要美國提供保護,台灣應該付錢”,就引發島內嘩然。這導致台積電股價下跌2.37%,市值瞬間蒸發約160億美元,新台幣也貶至兩周低點。
就任美國總統後,特朗普1月27日對共和黨眾議員發表演講時也再次提到,他計劃對台灣地區生產的芯片征收關稅,以促使芯片制造商在美國境內設立工廠。特朗普警告,擬議稅率可能高達100%,企業要想規避,“唯一方法”只有回流美國建廠。
本月13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備忘錄,宣布將對美貿易夥伴征收“對等關稅”,並再度點名台灣“搶走”美國的芯片生意。“我們希望這些業務能回到美國。如果不把它帶回來,我們會不高興。”路透社稱,這都讓台灣感到不安。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又在一些動作中發出不同的信息。美國國務院日前被發現修改了網站上的“美台關系事實清單”,刪除了“不支持台灣獨立”的表述,還強調美國與台灣地區在半導體等關鍵供應鏈方面的合作,聲稱美國“將在適當情況下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
路透社17日聲稱,盡管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影響了島內對其對台立場的“樂觀情緒”,但台官員從特朗普政府處看到了“令人鼓舞的跡象”。按照前述“消息人士”的說法,台當局不認為特朗普會“出賣”台灣利益,同大陸方面達成“重大交易”,而是更關注對半導體加征關稅。“消息人士”還稱,在美國外交人事大變動中,“美國在台協會”現任會長谷立言得以留任,也是美國對台灣承諾的另一個“跡象”。
不過,島內對此有許多不同看法。台灣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18日投書台媒說,島內有聲音認為台灣應繼續緊密配合美國,以深化供應鏈合作,讓台灣的經濟利益與美國高度綁定,從而換取安全保障,故對於美國務院修改網站措辭,只需表示歡迎足矣,但相關說法恐怕是文不對題。
楊穎超指出,從美國與鄰國加拿大、墨西哥的關稅紛爭就可看出,特朗普所認的“理”是零和競爭,不是互利共贏,“在此觀點下,連經貿與安全關系更緊密的加拿大與墨西哥都要被關稅教訓,台灣談供應鏈共榮恐怕並非站在美國的‘理’上”。
楊穎超認為,即使配合美國需求,成果也無法“外溢”到“保障台灣安全”。他表示,由於美國國力不如往昔,在近期對外事務的處理上,特朗普更注重“因勢利導”,即讓美國利益最大化,這往往意味著犧牲更弱方的利益,像是最近烏克蘭就被排除在美俄和談之外。他分析,美方網站修改什麼內容不重要,“這恐怕只是美國務院放出的外交迷霧,讓人看不清特朗普對待弱方的真實想法”。
在台灣時政評論員王炳忠看來,特朗普此舉意在低成本“做大”台灣牌,“對大陸毫發無損,卻已足夠逼台灣‘感恩戴德’加緊納貢”。他17日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準備和中國大陸談判的起手式,‘台灣牌’成了特朗普拿來交易的籌碼,也就是台灣已上了人家中美談判的‘菜單’,這對台獨會是好事?”
王炳忠補充,前任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務院網站也曾修改涉台表述,但下個月就又改了回去,“至於新增的那段文字,才是大有玄機,說是要‘兩岸人民都接受的方式’來處理台灣問題,這不正好打臉台灣不分藍綠的政客都愛說的‘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決定’?”
“台灣對美依賴越重,美方要價就越多”
就在特朗普威脅對台灣芯片征稅之後,台當局經濟部門上周派代表團訪問華盛頓,試圖與特朗普的核心圈子建立聯系。但據三名知情的美國官員向美國《紐約時報》透露,這一努力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台當局同特朗普政府的互動很有限。有美國前情報官員認為,此前“挺台”的一些美國政客並未進入特朗普新內閣,這很能說明問題,表明台灣在某些方面押錯了寶。
作為對特朗普威脅的回應,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14日還召開安全高層會議,稱新一年將優先推動以下三大工作:提高防務預算,讓其達到生產總值(GDP)的3%以上;持續推動安全法制改革,應對大陸的“統戰”;以及與盟友合力打造所謂“全球民主供應鏈”,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
這一表態很快引發擔憂。“賴清德所謂的三大應對策略,究竟是保護台灣的堅實防盾,還是不得不繳納的保護費?”聯合新聞網14日發表社論質疑,在“不對稱作戰”成為主流的今日,台灣一味增加硬件投入,且不見得買得到想要的軍備,是否真能有效提升台灣的防御能力。
“此舉是否會加劇台灣對美軍事裝備的依賴,進一步喪失自主性?”聯合新聞網寫道,“面對美方的予取予求,3%恐怕還不見得能讓特朗普滿意,何況按照之前美方的主張是希望台灣將國防預算拉高到占GDP的5%。”
按照台灣政治大學財稅系教授陳國梁的計算,如果防務預算要達到GDP的3%,即約7500億元新台幣,就要再增加1000多億元新台幣。陳國梁14日分析,這勢必排擠其他施政資源,產生副作用,且無法創造對內經濟效益。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則警示,台灣防務預算“未來會逐年上升,這是可怕之處”。
“人民應該反思賴政府作為是否符合台灣利益。台灣固然必須跟美國談,但要認清的是,我們對美依賴越重,他們的要價就越多。”楊穎超警示道。台灣《中國時報》此前分析,台灣要促進兩岸民間的“善意累積”,才更有底氣與特朗普談判。楊穎超也認為,台當局在對美談判前,先與大陸達成一定程度的交流,才是有立竿見影效果的布局,“問題是,民進黨政府願意這麼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