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国际新闻 日本男童遇襲後一條“仇中”帖文熱傳,港媒駁斥:中國人涉訴案件僅占1.1%

日本男童遇襲後一條“仇中”帖文熱傳,港媒駁斥:中國人涉訴案件僅占1.1%

“日本每五起刑事犯罪就有三起是中國人幹的。你認為中國人應該被趕回國嗎?”上月日本男童在華遇襲事件發生後,這則惡意造謠的帖文在X平台上傳播開來,瀏覽量近70萬。而實際上,日本警方近十年數據顯示,無論案件或涉案人數,中國人占比都未超過1.4% 。

對於此種造謠傳謠的現象,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10月5日發文指出,社交媒體在日益興起的同時,本身其實也成了滋生極端主義情緒的溫床。有分析人士強調,如此多的用戶分享虛假信息“令人深感擔憂”,社交媒體是現代社會許多問題的根源所在,因為他們往往容易看到與自己相同的觀點,缺乏對不同立場者的同理心,這種情況在美國大選、俄烏沖突宣傳中同樣存在。分析人士表示,對不同立場者的仇恨無疑是可怕的,但極端情緒終歸無法代表大多數人的立場,

2023年8月,日本淺草寺附近的商鋪和遊客。共同社

《南華早報》開頭提到的這則貼文,是一位名叫“MR.486”的X平台賬戶在9月21日發表的,也就是日本男童在深圳遇襲事件發生三天後。這條中文信息很快吸引了超過69.7萬的瀏覽量、4406個“讚”,並被轉發了701次。

顯然,帖文中的信息完全是假的。

文章援引日本警察廳統計數據指出,2023年中國人在日本犯刑案數僅占總數的1.12%,涉案人數占1.14%。近十年數據則顯示,無論案件或涉案人數,中國人的占比都未超過1.4% 。因此“MR.486”所謂中國籍嫌犯占日本刑事案件五分之三的說法並不正確。

接受《南華早報》旗下“本周亞洲”采訪的媒體和政治界分析人士表示,如此多的社交媒體用戶喜歡或分享虛假信息“令人深感擔憂”,這反映了中日兩國民眾之間缺乏信任,民族主義情緒升級加劇了這種情況。

對於日本男童遇襲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已強調,這是一起個案。類似案件在任何國家都有可能發生。中方對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表示遺憾和痛心。

當地時間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應約會見日本外相上川陽子時強調,中方將依法調查處理深圳日本學生遇襲這起個案,也將一如既往依法保障所有在華外國公民的安全,日方應當冷靜理性看待,避免政治化和擴大化。

《南華早報》分析,中日關系不佳並非新鮮事,但社交媒體顯然加劇並放大了極端的指責。

“社交媒體是現代社會許多問題的根源所在,比如不同國家的人們如何看待彼此”。日本中央大學文化社會學教授辻泉(Izumi Tsuji)表示,“雙方都可能對‘另一方’的人缺乏同理心。我們所說的就是‘網絡洪爆’或‘過濾氣泡’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往往容易看到與他們相同的觀點,這使得人們更容易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當這些立場得到強化時,往往會導致對不認同這些信仰的人缺乏同情。”他補充道,當平台允許隱藏個人身份時,負面情緒會變得更容易傳播。

日本國士館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雅科夫·津伯格(Yakov Zinberg)也指出,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人們很難就某個特定話題發泄憤怒,給媒體致信往往是唯一的渠道,可即便報紙發表了這些信,也很少引發廣泛的憤怒。

“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非常具有破壞性。”津伯格指出,上月日本籍男童深圳遇襲去世事件加劇了中日的極端主義情緒。“我們在美國大選中看到了這一點,在圍繞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的宣傳中看到了它,我在自己對反猶太主義的研究中也看到了它。”。

“對不同立場者的仇恨是可怕的。”津伯格說。

另一邊,也有日本媒體注意到了中國人對去世日本男童的哀悼。例如《朝日新聞》9月23日報道了人們如何在案發現場擺放鮮花表達哀思的。一位哀悼者告訴該報:“我想說,普通人認為這樣的事件不應該發生”。還有人說,“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對此(襲擊者的行為)表示譴責”。

“我們必須牢記,雖然我們確實聽到了極端的聲音,但那不能真正代表中國或日本的普通民眾。”日本北海道文教大學傳播與媒體教授渡邊誠(Makoto Watanabe)說,“它們只是在社交媒體上喊得最響,但絕大多數人並不認同這些價值觀或者說態度。這讓我更加樂觀地認為情況會有所改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