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網站8月6日報道,美國南亞問題分析人士5日表示,孟加拉國總理謝赫·哈西娜突然辭職,可能對試圖遏制中國在“印太地區”影響力的美國和印度構成新的戰略挑戰,預計兩國戰略會出現有限“調整”。至於哈西娜留下的權力真空,或許將由“更親華的政治派別”來填補。
報道援引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南亞研究所所長邁克爾·庫格爾曼(Michael Kugelman)的話稱,哈西娜在持續掌權15年後下台,將為“更親華的政治派別重新掌權提供機會”,反對黨孟加拉民族主義黨(BNP)有可能重新執政。孟加拉國總統5日下令釋放孟加拉國前總理卡莉達·齊亞,印度新德里電視台(NDTV)稱,這位反對黨領袖有可能再次謀求權力,不過此前她的健康狀況很差。
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南亞和東南亞問題高級研究員約書亞·庫蘭齊克(Joshua Kurlantzick)認為,孟加拉國的伊斯蘭組織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研究中心(孟加拉國)中方主任劉宗義告訴觀察者網,在大國戰略平衡問題上,由於美西方一直對哈西娜政府持批評和打壓態度,因此哈西娜政府在盡力維持與美西方關系的同時,也不憚於揭露美西方對其施加的壓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沒有和美西方站在一起。
當地時間2024年8月5日,孟加拉國首都達卡陷入混亂,反政府抗議者占領總理官邸。 視覺中國
“已致數百人死亡”,抗議組織者希望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出任臨時政府首席顧問
今年6月,孟加拉國政府試圖恢覆“公務員配額制度”,把部分公務員職位預留給“自由鬥士”(即參加1971年孟加拉國解放戰爭的老兵)及其後代等特定人群,在該國青年中引起強烈反彈。抗議持續數周,演變成暴力事件,示威民眾闖入總理府邸。
當地時間8月5日下午,孟加拉國陸軍參謀長瓦克-烏茲-紮曼(Waker-Uz-Zaman)發表全國講話,證實總理哈西娜辭職,軍方將要求組建臨時政府。美聯社稱,哈西娜及其妹妹已乘坐軍用直升機離開孟加拉國,抵達印度境內。
有報道稱,席卷孟加拉國的暴力事件已致數百人死亡,具體數字尚待核實,各方說法不一。孟加拉國內政部長阿薩杜紮曼·汗·卡馬爾稱,暴力事件導致150人喪生;美聯社則援引該國孟加拉語媒體《曙光日報》(Prothom Alo)消息稱,自7月15日沖突升級以來,已有211人死亡,數千人受傷;路透社稱,大約有300人死亡。
據英國《衛報》報道,孟加拉國陸軍參謀長定於北京時間8月6日14時會見學生抗議領袖。6日早些時候,抗議組織者表示,他們希望84歲的孟加拉國經濟學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擔任臨時政府首席顧問,並稱尤努斯已經答應了他們的邀請。
抗議組織者6日要求解散國民議會,並警告稱,如果當地時間8月6日15時(北京時間17時)前議會沒有解散,他們將啟動一項“嚴格的計劃”,並呼籲抗議者們做好準備。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孟加拉國總統便宣布解散國民議會。
當地時間2024年8月5日,孟加拉國達卡,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宣布辭職並離境後,抗議者爬上“國父”拉赫曼的雕像。 IC Photo
當地時間8月5日,在哈西娜下台數小時後,孟加拉國總統穆罕默德·謝哈布丁·楚普下令釋放孟加拉國前總理卡莉達·齊亞。印度新德里電視台(NDTV)稱,作為執政黨孟加拉人民聯盟(簡稱“人盟”)領導人的勁敵,孟加拉民族主義黨(BNP)領導人齊亞有可能再次謀求權力。
今年1月,執政黨人盟贏得孟加拉國第十二屆議會選舉後,“印度退出”(India Out)的社會運動席卷孟加拉國,抗議者抵制印度產品,BNP代理主席塔里克·拉赫曼(Tariq Rahman)被視為這場運動的主要策劃者。彼時哈西娜炮轟BNP煽動反印情緒是私懷野心。
齊亞在1991-1996年和2001-2006年兩度出任孟加拉國總理,是該國首位女總理,也是該國前總統齊亞·拉赫曼的遺孀。擔任總理期間,她曾多次訪華。
齊亞於2006年辭職,一年後因腐敗被捕。孟加拉國反貪委員會指認齊亞等人在齊亞孤兒院信托基金運營過程中有貪污行為。2018年,齊亞因貪污罪被判17年監禁。但這位孟加拉國前總理的健康狀況很差,大部分時間都在醫院接受治療。
據孟加拉國媒體報道,將滿79歲的齊亞患有肝硬化、糖尿病、關節炎,今年6月還安裝了心臟起搏器,7月2日剛出院,在家休養。
資料圖:孟加拉國前總理卡莉達·齊亞孟加拉國媒體Dhaka Tribune
“美國和印度近期保持接觸,彼此通報與孟對話進展”
威爾遜中心南亞研究所所長庫格爾曼認為,無論地區局勢如何發展,美國和印度“在對抗中國方面保持著核心戰略利益”,但他指出,美印“肯定需要加強接觸和討論”。
他預計兩國戰略會出現“調整”,而不是“重大變化”,並補充稱,“目前美國對南亞的整個戰略框架都是通過印太戰略的視角構建的”,而且美國將孟加拉國視為其在該地區戰略中的關鍵參與者。
庫格爾曼稱:“可以肯定的是,在孟加拉國發生政治危機期間,美國和印度一直在進行接觸、磋商,彼此通報各自與孟加拉國可能進行的對話。”
在孟加拉國發生政變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8月5日呼籲孟加拉國建立“民主秩序”,宣稱美國看到軍隊拒絕執行鎮壓抗議者的命令,“如果那些報道是真的,我們當然鼓勵這樣做”。
米勒還稱,美國希望看到孟加拉國人民選擇自己的政府。
1947年出生的謝赫·哈西娜系孟加拉開國總統穆吉布·拉赫曼的長女,自20世紀80年代起擔任孟加拉人民聯盟主席。曾於1996-2001年出任孟加拉國總理。2008年12月30日,孟舉行第九屆議會選舉,人盟領導的大聯盟勝出,哈西娜再度執政,此後一直連任,2024年第五次出任孟加拉國總理。
《南華早報》提到,哈西娜在任期內與中國保持著友好關系。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研究中心(孟加拉國)中方主任劉宗義指出,過去十多年,中國在孟加拉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特別是在一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不僅提供資金,也提供技術,為孟加拉國消除了大量發展瓶頸的阻礙。
與此同時,孟加拉國重視改善和發展與印度的關系,哈西娜與印度總理莫迪的友誼拉近了兩國的距離。今年6月,她兩周內兩次赴印度;去年9月,二十國集團(G20)新德里峰會舉行期間,東道主莫迪邀請哈西娜(孟加拉國非G20成員國)參會。
孟加拉國和印度也有歷史淵源。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劃歸巴基斯坦(稱“東巴”)。在印度的支持下,1971年3月東巴宣布獨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此外,孟加拉國政府為擺脫貧困,還積極謀求發展同美國的關系。但《南華早報》提到,近年來,美國一直批評哈西娜“日益專制的統治和對反對黨的鎮壓”。2023年5月,美國以支持孟加拉國舉行自由、公平的選舉為由,宣布對破壞孟加拉國民主選舉進程的人實施簽證限制措施。
不過,由於印度方面堅持認為孟加拉國在“印太地區”扮演著關鍵角色,美方尚未采取其他具體行動。
當地時間2024年8月5日,孟加拉國達卡,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宣布辭職並離境後,抗議者爬上“國父”拉赫曼的雕像。 IC Photo
劉宗義告訴觀察者網,在大國戰略平衡問題上,由於美西方一直對哈西娜政府持批評和打壓態度,特別是在大選之前向哈西娜施加了很大壓力,因此哈西娜政府在盡力維持與美西方關系的同時,也不憚於揭露美西方對其施加的壓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沒有和美西方站在一起。印度能夠從外部影響哈西娜政府政治安全和穩定,同時也能夠在其國內發生政治動蕩時為哈西娜及其政府高官提供政治庇護。
《南華早報》援引庫格爾曼的說法稱,在孟加拉國重新舉行大選前,美國和印度看到了在孟加拉國問題上更多的共同利益,“美國實際上變得安靜了”。
報道稱,在“對抗中國”方面,拜登政府一直致力於讓印度跟自己的立場趨於一致,這意味著隨著孟加拉國局勢發生變化,美國需要與莫迪保持一致,並在政策改變上做有限的調整。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南亞倡議主任法瓦·阿梅爾(Farwa Aamer)表示,美國可以更依賴印度,將其視為南亞地區的關鍵合作夥伴,這意味著會更多“延續現有政策,而非重大轉變”。
“孟加拉國外交政策的任何潛在變化都可能產生影響,”阿梅爾補充稱,“一旦新政府上台,在孟加拉國擁有既得利益的全球和地區性力量必須考慮一切可能結果和戰略回應。”
雖然孟加拉國軍方承諾在舉行選舉後組建臨時政府,但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南亞和東南亞問題高級研究員約書亞·庫蘭齊克(Joshua Kurlantzick)認為,孟加拉國軍方長期“幹預政治”,“這次他們不一定會離開”。
庫蘭奇克還認為,勢力日益增強和壯大的伊斯蘭組織也將是孟加拉國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也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