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範詩義(山西大學研究生)
STEM教育是指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多學科融合的基礎教育模式,最早見諸於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B)發表的《本科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報告。該報告旨在引導學校基礎教育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和維持國家核心競爭力。此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改革仿效這種模式。在一些國家的教育實踐中,增加了藝術(arts)等元素,STEM教育發展為STEAM、STEM+等。不過,STEM教育仍是多元學科融合教育的基本典範。
中國教育界一直積極探索科學教育的有效路徑和創新模式,著眼點從知識傳授到方法訓練,從原理解析到素質培養,從學科教育到通識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國家發展儲備人才。 2001年,中國引進STEM 教育理念。 2016年,隨著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STEM教育寫入教育部教育資訊化文件。自此,STEM 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充分反映在教育實踐、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等方面。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教師可以嘗試將STEM教育理念融入教學實踐。 2022年,教育部製定《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有效銜接國小和國中的科學課程,更重視跨領域知識的整合與應用,並新增工程設計與物化板塊。這些教育政策不同程度地引領中國科學課程與STEM教育融合的實踐。 2023年12月20日,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在中國上海成立。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首個歐美以外的全球性這類機構,進一步鼓舞和推動中國深化STEM教育改革。
在教育部的指導下,中國STEM教育的主要內容已發展為:(1)課程建構。部分中小學開設了人工智慧、工程設計、3D列印等相關課程。上海師範大學推出以「STEM」為名的課程,還有學而思、斯坦星球等多家教育企業,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和青少年設計了STEM系列課程。 (2)教材研發。中國部分高等學校結合中國國情對STEM教材進行自主研發,2018年北京師範大學推出的《科創教育實驗教材(小學版)》是首套小學STEAM科創教育系列叢書,現已運用於部分小學教學。還有《STEM與創新思維》、《核心素養導向的STEM教育》等成為STEM教育的參考資料或輔助讀物。 (3)教師培訓與教學試辦。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畫》並公佈首批79所領航學校、228所種子學校、76名種子教師入選名單,多地開展STEM教師研修班,積極打造師資培訓平台。 (4)方案設計與專案活動。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發表《STEM教育2035行動計畫》,提出STEM教育數位化建置等多項措施。中國教育科技協會、中國發明協會指導的「中國人工智慧機器人大賽『羊角錘』杯STEM教育創新挑戰賽」、中國STEM教育協作聯盟主辦的「科創教育節」等STEM教育活動廣泛開展。 (5)國際交流合作。有些學校與國外科研機構共同成立STEM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協與紐約科學院簽署友好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青少年STEM科學教育的交流合作。
學科融合是基礎教育科學課程改革的方向。中國教育界在這個方向上付出了不少努力而且還在繼續努力。在幾輪課程改革中,教育部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都在推出綜合性的科學課程的同時,也保留了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資訊科技等分科課程供各地選擇。事實上,除了浙江在國中段開設綜合性的科學課程之外,其他各地在國中段都是分科教學。正如任定成先生多次指出的,只要綜合性的科學課程不能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落實,無論是STEM還是其他教育模式,都難以從整體上做到學科融合。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師資。中國一些大學幾年前曾經試辦過科學教育系,但由於沒有吸收真正懂得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和多門自然科學並將其融會貫通的大學教師和研究者,這個專業難以為繼也就不了了之了。這是一個遺憾,也是中國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繞不開的困難。我們期待,在教育界落實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能夠解決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