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教師施沛琳在網上開設專欄,以圖文形式記錄她行走祖地漳州的足跡。
教師、學者、文化傳播者……施沛琳在福建具有多重身份,用「斜槓」形容一點不為過。從2016年開始,施沛琳就在自媒體上開設「孟孟走天涯」專欄,以圖文形式記錄她行走祖地漳州的足跡,迄今為止已經發表逾百篇。施沛琳表示,她的專欄經常引起台灣朋友的關注,也喚起了不少朋友的鄉愁,對祖地文化滿懷嚮往和認同,還有朋友因此赴大陸尋根謁祖。2020年12月,施沛琳幫在台灣的朋友陳先生對接上南靖金山陳氏族譜,從而幫他找到祖籍地,並與宗親取得聯繫。
「走在漳州街道,我可以連上大部分店面的WIFI,沿街蹭網一整天都不斷網。友人來漳州,我理所當然地當起了嚮導。」在漳州工作生活12年,施沛琳早已融入了當地生活。但凡有台灣友人造訪,施沛琳接待的第一站必定是漳州城區的老街。施沛琳說,行走漳州老街宛如「行灶腳」(閩南語,字面指走在廚房,意指對某處相當熟悉),「老街的前世來不及參與,卻深入了今生。我應該是走過漳州老街次數最多的台灣人之一」。
從台灣桃園大溪李騰芳古宅、台中霧峰林家老宅,到廈門海滄蓮塘大厝,施沛琳為許多兩岸古宅老厝留下珍貴影像。「我和大陸同好結伴而行」,施沛琳還因此結識了一些大陸文史愛好者,經常結伴走村串巷,撰寫兩岸閩南文化文章,其間施沛琳也發現了更多閩台緣的例證。
施沛琳曾在自媒體上記錄下漳州龍海市石碼古鎮的模樣:「石碼鎮建埠500餘年,是福建三大古鎮之一,這裏的騎樓是閩南地區最大的騎樓建築群,保存至今,人潮與電動三輪車馳於小巷古弄裏,閩南人為生活打拚的形象,盡顯於這些基層的市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