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十載通水改舊貌 千年運河煥新顔——南水北調東線通水10年掃描

十載通水改舊貌 千年運河煥新顔——南水北調東線通水10年掃描

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迎來通水10周年。

這是11月15日在山東聊城拍攝的南水北調東線穿越黃河工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10年來,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入山東61.4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過6800萬人。2019年以來,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向河北、天津調水5.87億立方米。

這是10月29日在江蘇淮安拍攝的淮河入海水道大運河立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從江都水利樞紐起步,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逐級“托舉”長江水北上。10年來,東線不斷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推進沿線河湖生态環境複蘇,發揮防洪排澇效益,暢通南北經濟循環,工程文化作用凸顯。

南水北調 優化水資源配置

這是10月28日在江蘇淮安拍攝的淮河入海水道大運河立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南水北調東線從江蘇揚州市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出東平湖後“兵分兩路”:一路輸水北上穿越黃河到達魯北,一路輸水向東抵達膠東半島,調水主幹線全長1467千米。

“東線增強了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實現了多水源協同配置,爲黃淮海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補充水源,初步構築了東部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井書光說,東線同時完善了蘇北調水工程體系,聯通了山東調引長江水的渠道與膠東半島的供水大動脈。

這是10月30日拍攝的位于江蘇揚州的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東線打通了長江幹流向北方調水通道和奠定了地方水網基本布局,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則有力地促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它将供水範圍擴展至河北、天津,爲保障津冀地區春灌儲備水源,爲雄安新區等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提供水資源支撐。

環保治污 複蘇河湖生态環境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副司長袁其田表示,東線通水10年來,爲解決受水區水生态和水環境長期性、累積性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水源,爲沿線環保治污工作發揮了強有力的推進作用。通過水源置換、生态補水等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線河湖生态安全。

這是10月30日拍攝的位于江蘇揚州的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水利樞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東線通水前有“醬油湖”之稱的南四湖,通過治理,水質已由當初的V類和劣V類升至Ⅲ類,跻身于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爲“鳥中大熊貓”的青頭潛鴨已重返南四湖定居。

統計顯示,東線通水以來,共向沿線生态補水約11.9億立方米,受水區的水域面積總體呈增加趨勢,水域面積由1萬平方公裏增加到1.5萬平方公裏。

在強化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方面,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向京杭大運河補水3.34億立方米,助力京杭大運河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次實現百年來全線水流貫通。

黃金水道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

“東線打通了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堵點,解決了受水區水資源短缺的痛點,将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爲北方地區的經濟優勢。”袁其田說,東線發揮水資源戰略配置作用,解放京杭大運河運力束縛,釋放山東、河北等地潛在優勢資源要素生産能力,實現南北之間各類資源和經濟要素的優勢互補、暢通流動,有助于提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

在促進産業升級方面,東線對水源區和沿線地區投資數百億元進行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環境建設,促使沿線地方政府在加大水污染治理的同時,積極調整産業結構,發展了一批新型生态環保産業。

航運方面,據統計,受益于東線的水量保障,京杭大運河全年通航裏程已達877公裏,大大提高了區域水運能力。

同時,大運河文化經濟得到相互促進。江蘇境内注重水利文化遺産發掘與保護、水利文化傳承與發展,打造了一批水利風景名片,促進了沿線旅遊資源質量提升;山東境内組建了台兒莊等6處南水北調文化建設試點基地,把地域文化與水利工程有機融合。

“南水北調正在激活千年運河文化,東線工程與文化融合持續推進,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井書光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