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青謝嘉琪創立的螺螄粉品牌如今已在台灣實現量產。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它不僅是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更是為了享受味覺上的愉悅和文化上的傳承。隨着兩岸交流,在大陸不僅能吃到滷肉飯、牛肉麵等地道的台灣小吃,近幾年隨着網絡購物的快速發展,大陸的魔芋爽、親嘴燒、螺螄粉等特色美食也風靡台灣,成為台灣年輕人社交的「硬通貨」。這讓回台探親的台灣姑娘謝嘉琪嗅到了商機,她決定在島內生產袋裝螺螄粉,儘管困難重重、跑遍全島,仍不退縮。她形容這是「一個吃貨的執著」。「美食交流是沒有界線的,我想成為兩岸美食家,用美食架起兩岸交流的橋樑。」謝嘉琪說道。
「我記得我第一次吃螺螄粉,是2011年第一次去廣西南寧的時候,當時聞着覺得好臭,但是吃起來卻覺得非常好吃。」謝嘉琪回憶着自己第一次吃螺螄粉的感受。在新冠疫情前,她曾和朋友合夥在南寧市開了幾家螺螄粉實體店,笑言「自己不僅愛吃螺螄粉,也了解螺螄粉」。在今年春節前,謝嘉琪回台灣,在酒店隔離期間,她上網看到螺螄粉在台灣年輕人圈子裏特別受歡迎,於是萌生了在島內開一家螺螄粉店的想法。
台當局「禁令」不受歡迎
「我看在『蝦皮』(購物APP)上,大陸螺螄粉的銷量特別驚人,其中一家店最高銷量就有36萬包,這在台灣是很高的銷量。我在廣西這麼多年,我對螺螄粉也甚是了解,這真的是很大的商機。」
當時,恰逢民進黨當局頒布所謂「螺螄粉禁令」,但台灣民眾根本不買賬,島內社會迅速掀起了一股螺螄粉的「囤貨潮」。「螺螄粉在台灣簡直是自帶流量,在台灣的實體店經常客滿,討論度也很高。」謝嘉琪說,近幾年,台灣的年輕人因喜歡抖音、小紅書,也愛上了大陸美食,而螺螄粉正是備受台灣年輕一代喜歡的「網紅美食」。謝嘉琪嗅到了螺螄粉在台灣的商機,但由於受疫情影響實體店經營並不理想,於是她接受了朋友的意見,打算在台灣生產自主品牌的袋裝螺螄粉。
「但是我沒想到,這個想法要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對於常年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謝嘉琪而言,要在台灣生產袋裝螺螄粉,從註冊公司、商標到尋找原料每個環節都困難重重。「我一開始甚至有點像無頭蒼蠅,不知道從哪裏打聽、註冊公司要從哪個環節開始,這些都需要自己慢慢理順。」謝嘉琪說,自己並不是「知難而退」的人。她去網上搜索螺螄粉的原材料,然後對照着搜索島內哪裏可以買得到這樣的材料。「為了找『螺螄』的原材料石螺,我開車到台南,去嘉義找,但是供應量還是太少了。」謝嘉琪笑言為了實現自己「異想天開」的想法,從去年5月,她便開着車在島內跑了一圈。
感謝廣西友人提供秘方
謝嘉琪坦言,光是為了克服原材料的問題,她就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我甚至還把石螺買回家,自己刷了之後熬湯來試味道。」解決原材料的問題之後,最重要的是保持味道上的盡可能還原。謝嘉琪很感謝在南寧的合夥人,無私地給她提供幫助,並把湯底的秘方提供給她,讓她可以在台灣還原味道相似度80%至90%的螺螄粉。「螺螄粉最重要的就是口感彈牙的米粉。我找了大概十幾家米粉廠,溝通了很多次,最後我才決定其中一家廠家合作,一起生產了一款口感上最接近的螺螄粉。」謝嘉琪希望盡可能地還原她記憶中廣西螺螄粉的味道。她將其解釋為「一個吃貨的執著」。
皇天不負有心人。謝嘉琪原本只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沒想到首批生產的5000包袋裝螺螄粉剛上市8天就全部賣斷貨。「我覺得口味不錯,最大的特點是我們的袋裝螺螄粉裏面有原湯,有點像預製菜,打開後不需要加水,直接加熱就可以吃了。」
台灣消費者對螺螄粉味蕾上的認可超出了謝嘉琪的預期。她說,目前正在加緊提高產量,並且計劃下一批推出「加臭加辣」的袋裝螺螄粉。「現在產量約15000包,根本供不應求,很多團購我都不敢接單。接下來我們會把產量提上來,每批能達到30000至50000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