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少数民族村寨有宜人的秀美风光,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有重要的旅游和文化价值。在广西,大量的少数民族村寨散布在青山绿水间,是八桂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留住了民族村寨的特色和底色,让民族村寨美起来、富起来。
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周末、节假日,梧州岑溪市糯垌镇绿云村总是游客络绎不绝。走在村内的沥青路上,青瓦白墙、镶嵌着棠花格窗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点缀在房前屋后的石头雕塑与景观造型古朴文雅,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绿云村村委会主任黎观良告诉记者,在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绿云村保留了众多传统民居,并以“三区两园两路”为总体规划,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生态宜居示范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打造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产业链,实现了村庄美、产业旺、农民富。
绿云村是广西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一个缩影。2017年,广西印发了《自治区民宗委关于培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特色民居、优良环境、特色产业、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五位一体”的保护发展模式,为留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寨搭建了顶层设计。
“我们把民族特色村寨打造作为推进广西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翚永红介绍,广西通过培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之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展示美丽广西的窗口,成为各民族共居共乐的幸福家园。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西共有137个村寨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56个村寨被评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在2022年,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920元,同比增长12.6%。
典型示范、以点促面、彰显特色、有序推进
“10年前,女孩根本不愿意嫁到这个穷山寨。现在,我们的日子可让他们羡慕啦!”10多年前,村民范玉成嫁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龙塘寨时被人嘲笑“没眼光”。如今,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范玉成和丈夫经营起一座可接待近200人的农家乐以及三层楼的民宿,年收入约20万元。
龙塘寨是广西第三批民族特色村寨,也是“华江九寨”之一。2020年底,兴安县委、县政府启动“华江九寨”项目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民族特色村寨的独特资源,因“寨”施策,持续推动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化协同发展,形成了以瑶族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梁家寨、“民族团结+红色旅游”的龙塘寨、引进中高端民宿的桐子坪瑶寨等9个独具特色的宜居宜游村寨。如今,华江瑶族乡年均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万元,实现旅游及“三产”收入超亿元,成为兴安县乃至广西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
民族村寨要如何实现振兴?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同步协调?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联合区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在全区遴选20个民族特色村寨作为试点,以“典型示范、以点促面、彰显特色、有序推进”的思路,打造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的样板、标杆。
在试点工作的推进下,广西涌现了一批成果突出的民族村寨发展典范。如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定村以侗寨申遗为契机,让延续民族风情和发展旅游两不误,带动周边村寨共同致富。金秀瑶族自治县滴水屯充分利用盘王节、功德节、杜鹃花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村寨“富”起来、“美”起来、“旺”起来。
“试点工作在推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翚永红说,下一步,将总结试点经验,选取一批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村寨逐步推广,以点带面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打造民族团结的典范
南宁市西乡塘区的忠良村,是作家陆地笔下的“美丽南方”。每逢周末、节假日,忠良村都是周边市民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忠良村利用‘壮族三月三’‘农民丰收节’等节日开展忠良大鼓演出、板鞋竞走等民族文化活动,传播本地文化习俗,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忠良村村委会副主任梁安芝介绍。
今年4月,“潮玩三月三”·相约游广西——首届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推广季活动在崇左市花山岩画景区启动。活动分别在花山岩画景区、三江程阳八寨、靖西通灵大峡谷、龙胜龙脊梯田等旅游景区设立多个会场,推出花炮节、山歌争霸赛、龙脊长发节、壮乡侬垌节等极具广西民族风情的体验活动。
“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能有效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翚永红表示,今年将更突出“走出去、请进来、上下联动”,举办系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活动,赋予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新活力与更深层次的意义。
据悉,广西将同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力度,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