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從體育到文明,習近平眼中的亞洲命運共同體

從體育到文明,習近平眼中的亞洲命運共同體

  亞洲同期待,攜手向未來。杭州第19屆亞運會即將啟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開幕式並宣佈本屆亞運會開幕。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呈現一屆‘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體育盛會,為推動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促進亞洲人民團結和友誼作出新的貢獻。”22日,習近平在杭州會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巴赫時如是說。

  杭州亞運會是中共二十大後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心心相融,@未來”,一如本屆亞運會口號所傳遞的,中國也將再次通過體育這一全人類共通的語言,與亞洲和世界交流對話。

  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世界三分之一的陸地上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47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星羅棋佈。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承載著中國對亞洲大家庭的美好願景。在習近平看來,亞洲各國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有著相似的歷史境遇、相同的夢想追求,是多姿多彩、合作共贏的大家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習近平多次倡議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闡述建設亞洲美好明天的共同目標。

  而體育作為人類大家庭中的共通語言,有著獨特的融合力和感召力,能够跨越國別、種族、膚色、語言等界限,在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獨特作用。

  體育是紐帶,促進亞洲的團結與安寧。

  亞運會承載著亞洲人民對和平美好世界的追求。從1951年首屆算起,至今已走過70餘年光陰,在時光歲月裡,即便遭受戰爭炮火、時局動蕩,亞運會始終連綿不輟,像一條紐帶,超越阻隔、打破壁壘,塑造了亞洲人心中共同的集體記憶。

  有人說,一部亞運史,就是一部亞洲國家不斷追求和平與團結的歷史。

  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霾不散,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層出不窮,亞洲大家庭亦無法獨善其身。在此背景下,杭州亞運會所強調的“心心相融,@未來”,寄託著共迎挑戰面向未來、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願望。

  這也一如習近平此前在成都大運會開幕式歡迎宴會上的致辭中所說,我們要以體育促團結,為國際社會匯聚正能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危機、恐怖主義等全球性挑戰,合作開創美好未來。

  體育是橋樑,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習近平所提出的亞洲命運共同體,不是“自我封閉的孤島”,而是一個開放融通的亞洲。

  他曾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倡議,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以體育為橋,杭州亞運會將是一場盛大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本屆亞運會不僅45個亞奧理事會成員全部參賽,項目數量也創歷屆之最——既有田徑、游泳等奧運大項,也有武術、藤球、板球、克柔術等代表不同地域體育文化的特色項目,還有首次成為亞運會正式項目的霹靂舞和電子競技……

  亞運為媒、以友誼為號,場上是競技,場外是互鑒,杭州亞運會將不僅彰顯亞洲體育的多元和包容,也將映照多姿多彩的亞洲文化,彰顯亞洲文明的多樣魅力。

  體育更是窗口,讓外界看見與亞洲同進步的中國實踐。

  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倡議者,更是實踐者。“作為亞洲大家庭重要成員,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推動地區合作,與亞洲同進步,與世界共發展。”習近平曾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如此宣示。

  透過亞運會這扇窗,外界看到,橫跨33年光陰,從北京到廣州再到杭州,中國主辦的三屆亞運會是時光刻度、時代縮影,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人們看見了“更好的中國”,也看見中國與亞洲、世界分享發展成果的真誠姿態。

  今天的杭州亞運會,更將讓世界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實踐,感知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更好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之于亞洲和世界的機遇所在。

  中國始終致力于不斷以自身發展同世界發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這也是中國通過杭州亞運會向世界傳遞的明確信號——作為亞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員,中國越發展,越能給亞洲和世界帶來發展機遇。

  “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從杭州亞運會看中國與世界,從體育看文明互鑒……以體育之名,聚亞洲之力,築未來之路,通過這場象徵團結、友誼、進步的體育盛會,亞洲各國人民心手相牽,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圖景更加清晰。(中新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特寫/東方潮湧 夢啟錢塘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