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現實題材舞劇《到那時》今晚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迎來收官之夜。
結束了一連兩日的演出,現實題材舞劇《到那時》今晚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迎來收官之夜。該劇聚焦身處改革浪潮前沿廣東黃埔的一家人,通過父與子兩代創業者的故事,將「小人物」與「大時代」相織,把「小地域」融入「大視野」之中,以當代舞的表現形式,藝術化地展現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成就。
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諸葛燕喃,舞劇《到那時》導演佟睿睿,主要演員潘永超、郭亦鳴昨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暢談他們如何以舞劇的形式展現改革開放時代浪潮中的人與事。
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聯合出品的《到那時》,自2019年開始籌備,受新冠疫情影響,團隊經歷了漫長的創作籌備期,終於在2021年3月於北京首演,而後收穫獎項與好評不斷。諸葛燕喃提到,疫情的到來打亂了他們原定的創排演出計劃,卻也為他們提供了創作靈感,從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到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他們將這些事件融入劇本,「因為我們發現我們的民族在災難面前特別眾志成城。」
以改革開放為創作背景
《到那時》關注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窗口的粵港澳大灣區,把視角投注到最前沿的科技新興產業,以父子兩代創業者的創業歷程,藝術化地展現改革開放以來的淚水與輝煌。諸葛燕喃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部劇展現祖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成果,展現第一代、第二代乃至最新一代創業者的奮鬥歷程,並從他們身上折射出整個中國人的奮鬥精神。
作為「明月耀香江」活動之一,《到那時》是次來港演出,諸葛燕喃希望不僅能夠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和體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和風貌。我們想把體現中國人創新,體現中國人奮鬥,自強不息,不斷前進的這麼一種精神,帶到粵港澳大灣區,帶給香港的觀眾。」諸葛燕喃還提到,「下一步我們希望能夠以此為開端,把中國歌劇舞劇院更多的優秀歌劇作品、舞劇作品、民族音樂作品和交響樂作品都帶到這裏和大家交流。」
至於為何選擇以舞劇的形式來展現改革開放的主題,諸葛燕喃說:「舞蹈是一種跨越語言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利於文化的傳播。而且舞蹈長於抒情,對於這種宏大的主題,舞蹈是更合適的藝術表現形式。」
作為該劇導演,佟睿睿希望能展現出時代的奮鬥與殘酷,「這部劇與我們特別接近,它不像古典文學或者詩詞歌賦,它講的就是我們周邊的人、我們所處的時代。」
「浪潮」群舞呈現時代氣質
該劇在舞台設計上追求凝練、純粹、高級的審美氣質,以線和面構成的幾何圖形作為視覺表達,呈現出工業化的氣息;利用多媒體與燈光的光影作用構成多變化、多層次的視覺空間,充滿現代感、科技感與未來感。此外,大量使用框架結構的腳手架構成舞台的主體,腳手架相互聯繫,以垂直和平行的線條創造不同的空間,為演員提供了更多的表演層次和支點。
在舞蹈方面,《到那時》通過獨舞、雙人舞、群舞等不同形態的舞段編排,呈現時代氣質。
佟睿睿強調「浪潮」等群舞段落,運用了現代舞的創作思維,融入了更多元的舞蹈語彙,突破了以古典舞為基礎的表演者們的身體界限,尋找到更具情感衝擊力的肢體表達。「從頭到尾都是肆意的荷爾蒙的力量,你會看到這一批就時代的浪潮不斷地奔湧過來,就像一浪拍過一浪,你又看到我們的這些歷史是這樣走過來的。」
劇情簡介
《到那時》以改革開放初期、九十年代、○○年代,和當下四個時間節點為框架,勾勒出一代又一代的創業浪潮:從第一代創業者的艱辛起步,到第二代更高遠的理想,相似的曲折起伏背後有着不同的困惑和徘徊,其間還夾雜着父子兩代創業者不可調和的理念衝突,以及父子間似乎不可避免的情感代溝,但卻都始終葆有對成功的渴望和對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