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雖然刷掌支付技術較指紋及人臉更加安全和方便,但始終涉及個人生物信息收集,在個人私隱及數據安全方面仍然存在憂慮。以微信刷掌支付為例,雖然用戶可隨時選擇停用此服務,微信亦宣稱停用後,用戶的手掌信息也會被刪除,但究竟是否有刪除,用戶沒法求證。
未有法律監管保護掌紋信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左鵬飛提醒,刷掌支付所面對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掌紋信息與用戶個人身分密不可分,無法像帳號、密碼一樣可更改。而目前尚未有專門的管理規範和法律文件監管與保護掌紋信息,一旦發生信息泄露、濫用、偽造等,或會引發嚴重經濟社會問題。
從成本來說,左認為刷掌支付需在專門識別設備上錄入掌紋並支付,導致相關硬件成本高於二維碼掃描等傳統移動支付。另一方面,刷掌支付需打破傳統支付習慣,因此仍面臨較高的推廣與迭代成本問題。而私隱與成本這兩點,也同樣是其他生物識別技術支付所要面對的共同難題。
事實上,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於去年4月曾發布《關於2021年移動支付用戶問卷調查的報告》,結果顯示,在5.8萬份有效問卷中,20.2%用戶不接受使用生物識別技術作身分識別和交易驗證。同時,用戶希望生物識別信息數據庫由國家相關機構掌握,做好安全存儲,確保個人生物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