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日前將大棒揮向中國電動車,宣布即將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德國《焦點》週刊9月17日引述專家的話報導,歐盟此舉只會適得其反,「如果中國徵收關稅或採取類似措施,將嚴重打擊德國汽車製造商」。

當地時間2023年9月6日,德國慕尼黑車展,參觀者參觀比亞迪展廳。
“與中國決裂,將對德國汽車業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
報導稱,從德國角度來看,歐盟宣布這項政策的時間點尤其特別,因為三天前(10日)2023年慕尼黑國際車展才剛閉幕,而展會幾乎一半的汽車參展商都是中國製造商。 這次展會突顯了汽車產業對電動車的依賴,同時折射出對中國的依賴。
目前,德國汽車工業近三分之一的汽車在中國銷售,而電池等原料和零件很多都從中國採購。 對於一些在中國進行了數十億投資的汽車企業來說,懲罰性關稅問題是一個雷區。 文章指出,大眾、賓士、特斯拉和福特等公司,不僅對中國豐富的原料感興趣,也對在華建廠感興趣。
文章稱,歐洲汽車製造商肯定希望遏制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但專家則對歐盟可能採取的懲罰措施發出警告。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enter Automotive Research)負責人杜登赫費爾(Ferdinand Dudenhöffer)告訴德國通訊社(Deutschen Presse-Agentur, DPA),德國公司在中國市場銷售了30%-40%的汽車。 在他看來,德國將成為反制措施的首要目標。 “如果歐洲對中國進口商品採取措施,可以預料中國絕對會作出回應。與中國決裂,將對德國汽車業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
專門研究亞洲問題的顧問公司JPW Asia的汽車市場諮詢師西伯特(Jochen Siebert)也持類似看法。
在接受《焦點》周刊採訪時,西伯特說,如果中國徵收關稅或採取類似措施,將嚴重打擊德國汽車製造商。 「因為德國車企向中國出口很多超1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為77.8萬元)的高利潤汽車,如寶馬7系、勞斯萊斯或邁巴赫。”
在西伯特看來,法國或義大利的汽車製造商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汽車數量要少得多,因此可能受到的影響較小。 而BMW、保時捷或福斯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他認為,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可能會導致本已為數不多的廉價電動車變得更少。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將如何在徵收關稅的情況下進行反擊,這可能不在汽車業,而是在機械工程等其他領域進行。」西伯特說,如果中歐爆發經濟戰,大家都會深陷其中, 最後很可能只有輸家。
他同時表示,歐洲市場對中國來說也很重要,因為它基本上是中國以外電動車唯一的主要銷售市場,中國無法簡單地轉向非洲或南美等其他地區,因為後者對電動車幾乎沒有需求。 而中國汽車製造商在大力推廣電動車的美國則成為美政府的眼中釘。

當地時間2023年9月4日下午,德國巴伐利亞慕尼黑,慕尼黑國際車展媒體日,新能源汽車亮相中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的展位。
另據黎巴嫩「廣場」電視台報道,電動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中國電動車製造商與西方汽車品牌深化合作,而非一場零和遊戲,「大眾汽車與中國品牌小鵬汽車之間的合作就是 個好例子」。
如今,大眾汽車正採取措施提高在中國的位置。 今年7月,福斯汽車宣布向小鵬汽車注資約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1.1億元)購買中國電動車新創企業小鵬汽車近5%的股權,並在小鵬汽車董事會獲得觀察員席位 。
作為電動車最有價值的部分,電池可佔車輛成本的40%以上。 大眾汽車集團執行長先前告訴記者,大眾的目標是,透過與中國的合作,將電池成本降低50%。
有助連任,馮德萊恩打造「對華強硬」人設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打算在2035年禁止銷售新的燃油汽車,以此作為其減排計畫的一部分。 但諷刺的是,本應得到大力支持的中國電動車,卻遭到歐盟的「排擠」。
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von der Leyen)在歐洲議會發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時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
她宣稱:「全球市場現在充斥著便宜的中國電動汽車,由於國家的’巨額補貼’,它們的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了,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她辯稱,「歐洲對競爭持開放 態度,而不是為了逐底競爭。”
雖然馮德萊恩強調所謂的“巨額補貼”,但汽車專家杜登霍夫表示,沒有看到中國對電動車生產商不公平補貼的任何跡象。 他直言,“中國人開發了30多年的電池技術。他們擁有的競爭優勢是真實、公平和長期發展的結果。”
有媒體指出,鑑於歐洲議會選舉將於明年拉開序幕,馮德萊恩的這一番動作,或意在為其打造「對華強硬」的人設。 此舉雖有助於幫助其勝選連任,但也損害了歐洲在貿易自由方面的形象。 不僅如此,這還有可能阻礙歐洲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並拖累該地區的綠色轉型。

馮德萊恩13日宣布啟動調查 影片截圖
據報道,所謂“反補貼調查”,是指一國政府或國際社會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公平競爭的秩序,或者為了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採用貿易制裁的主要手段,針對補貼行為而 採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包括臨時措施、承諾徵收反補貼稅。
這項調查可能需要長達13個月的時間來完成,最終決定除了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產生影響,還有可能波及在中國製造的非中國品牌車型,如特斯拉、雷諾和寶馬等。 目前,歐盟汽車的標準稅率為10%。 歐盟委員或將在未來13個月內決定是否徵收高於此標準的關稅。
對此,我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稱,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 中方認為,歐盟擬採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 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發言人表示,中歐汽車產業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經過多年發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中國敦促歐盟從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大局出發,與中方開展對話磋商,為中歐電動汽車產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共同反對貿易保護 主義,共同致力於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實現碳中和的努力。 中國將密切關注歐方保護主義傾向和後續行動,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