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一帶一路”十週年:從倡議到一個嶄新的世界

“一帶一路”十週年:從倡議到一個嶄新的世界

部分參會嘉賓合影

中歐班列、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吉烏鐵路、蒙內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科倫坡港口城……

十年,“一帶一路”從願景化為現實。即使遭遇了一些誤解質疑,甚至是別有用心媒體的歪曲、抹黑,但“一帶一路”依然風雨兼程,一路勇毅開拓,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轉化成精耕細作的“工筆劃”,這條“路”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和中外合作的標誌性工程。

“一帶一路”倡議迄今已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打造了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

在“一帶一路”十週年之際,9月16日,由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觀察者網聯合主辦、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和《東方學刊》共同協辦、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支持的2023思想者論壇在上海舉行。

本屆思想者論壇以“回顧與展望:‘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為主題,匯聚了海內外60餘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

論壇圍繞“’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新格局”、“如何講好’一帶一路’中國故事:世界文明的新對話”、“見證者:’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方向:數字’一帶一路’前景”四大議題展開思想交流、觀點切磋。

“’一帶一路’可以說是中國引領的一種新型全球化。”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理事張維為教授在歡迎辭中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這一時間節點,大家齊聚一堂,共同總結成就和挑戰,正逢其時。

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教授在致辭中強調,當前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越來越能理解“一帶一路”的深遠意義。 “這一倡議為實現全人類互聯互通、各國發展共贏搭建一個平台,為破解全球和平發展難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方案,這正是中國胸懷天下的生動體現。”

“‘一帶一路’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世界歷史的重新開始”

圍繞“’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新格局”這一主題,在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吳新文教授的主持下,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英國溫切斯特大學銀行與經濟學教授理查德·沃納、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系主任唐曉陽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胡必亮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王文等發表主旨演講。

王文的演講談及“一帶一路”與全球話語體系重建。他指出,“一帶一路”助推了中國政治話語的崛起,“西方講的大國邏輯都是’國強必霸’,但’一帶一路’並不是”;“西方講的國際政治利益都是利益博弈,我們講的是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待更文明的未來,即文明型國家,並且’一帶一路’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世界歷史的重新開始” 。

理查德·沃納從歷史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世界意義。他說:“要想理解這一點,我們應對戰後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世界貨幣和金融體係有所反思,這一切始於布雷頓森林協議。

沃納特別提到,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不將自己的規則強加於幫助的國家,中國將外匯儲備投資於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互通貿易、共同富裕。 “許多發展中國家很喜歡中國的做法,這也取得了成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在演講中指出,美國已成為製約國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為了自身發展,為了追求國家利益,各國被迫想方設法脫離美國建立的國際體系。 “那些希望發展生產力、擺脫美國這一生產力發展桎梏的國家就需要攜手合作,這為’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國家的擴容奠定了基礎,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組織比美國認為的要穩定得多”。

他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和其他類似的組織是未來國際體系的內核,“它會向前邁進,而不是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

唐曉陽聚焦“一帶一路”與債務解決路徑。他說:“2020年以來,贊比亞、斯里蘭卡、加納等國接連發生債務違約事件,並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經濟社會動盪。據預測,蘇里南、安哥拉、埃塞俄比亞、薩爾瓦多等國違約風險較高。然而,近年來國際媒體通過攻擊、炒作,把這些違約債務造成的動盪和壓力事件歸結為中國造成的所謂’債務陷阱’。”他由此分析了債務問題的政治內涵。

他指出,“一帶一路”的融資合作,並不是要把中國的模式加在這些國家身上,而是要能夠幫助他們拓寬視野、主動思考,也是幫助他們找到一條符合其長遠發展的債務管理和解決道路,“這是我們融資所提供的經驗,其實更多是開放,而不是限制”。

房寧在演講中提到,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國際形勢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逆全球化趨勢和新集團化動向日益顯現。在這種新的形勢下,急需管控衝突與危機,建構新的全球治理機制,而這一新格局也是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保證。

講好“一帶一路”中國故事的圓桌討論環節由觀察者網總編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金仲偉主持,與會嘉賓各抒己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劉宗義從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所體現出的普遍性問題來分析講好“一帶一路”中國故事所面臨的挑戰。他在演講中提到,人員的交流和培養非常重要,要加強中巴媒體合作,發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

“中國需要研究分析巴基斯坦民眾對於媒體信息傳播的需求和接受習慣,在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提高信息資訊方面的滲透率、落地性和有效性,增加與受眾的貼近性。最後進一步加強中巴兩國媒體編輯和記者的交流和培訓。”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文揚認為“中華文明將托底人類未來”,他解釋說:“針對西方哲學的大轉向,針對新自由主義對全球各主要文明的席捲,現在沒有其他文明能夠逆轉這個趨勢。”

文揚表示,到目前為止還從來沒有一個類似的計劃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全球範圍內推行,“一帶一路”可以理解為哲學的逆襲,文明的再出發。

他強調,“道德回歸政治、合作重於競爭、公益大於私利、整體先於局部”,“’一帶一路’一開始就是以共存的形式推出的,而不是以單獨我的利益的存在而推出的”。

十年,他們是“一帶一路”的踐行者和見證者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去全球化的逆流裡,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做得怎麼樣?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16日下午,2023思想者論壇圍繞“見證者:‘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

在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諮詢委員會主任、觀察者網董事長李世默的主持下,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研究員汪段泳、聯想副總裁丁樂佳、加納全國民主大會黨創始成員及全國政治委員會委員凱雷特維·奧普庫、四達時代集團副總裁郭子琪、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巴基斯坦參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巴中學會會長穆沙希德·賽義德、中交上航局海外事業部黨工委書記、副總經理虞延華等依次發表主旨演講。

發言者當中,既有國企和民企高層,也有來自“一帶一路”夥伴國的政府要員和政黨領導人,還有紮根海外專門研究“一帶一路”的專家學者。

丁樂佳在演講中提到,聯想是中國企業中最早走向國際化,再由國際化到全球化的企業,“聯想是發家於中國、根植於中國的全球化企業,也是具有全球領導力的企業”。他強調,聯想主要從全球製造和先進算力賦能發展需要兩個方面,不斷地為“一帶一路”做出貢獻。

郭子琪在會上詳細介紹了四達時代集團的“萬村通”項目。該項目旨在為上萬個偏遠村莊接入衛星電視信號,助力非洲民眾聯通世界,項目涉及到撒哈拉以南23個國家、10112個村莊。四達自2002年進入非洲之後,已經“完成了20個國家、9512個村落,我們的數字電視用戶有1600多萬,手機用戶有3000多萬,成為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常重要的品牌”。

郭子琪感慨,作為民營企業,特別是經歷疫情三年,走到今天不容易,我們讓中國主流媒體聲音,24小時不間斷對非播出;雖然艱難,但我們想為國家守住這塊陣地,也有義務為國家戰略做一點貢獻。

張華榮在會議上著重講述了華堅在埃塞成功的故事,虞延華則介紹了中交上航局的科倫坡港口城項目。

奧普庫在演講中談到了“一帶一路”與中非關係。他說,“一帶一路”倡議為非洲帶來民用基礎設施,它意味著獨立和自決;“一帶一路”讓人欽佩,它為非洲提供了另外一種組織和管理社會的方式以幫助非洲遠離西方提倡的新殖民主義架構,連非洲最頑固的領導也會想,“中國是怎麼辦到的,我們能不能學習中國”。

賽義德則分享了他對 “一帶一路”與中巴關係的看法。他說,中國提倡互聯合作,而西方,尤其是美國,強調衝突、對立和圍堵。

“巴基斯坦拒絕接受任何新的世界大戰的說法,拒絕任何圍堵的說法。”賽義德認為,這些概念在21世紀已經過時了。 21世紀是亞洲世紀,主打互聯互通、和平和合作,應建立一個沒有霸主和受壓迫者的美好明天。

“新方向:數字’一帶一路’前景”的圓桌討論環節由觀察者網總經理、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數字“一帶一路”中心副主任李波主持,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副總裁許華彬、 MSC諮詢創始人兼CEO譚亞幸、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等多位嘉賓參與討論。

在閉幕式上,張維為教授從中國、金磚、“一帶一路”三個維度進行了總結。

他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實現了集四次工業革命為一體的崛起的國家,這意味著我國可以向世界提供四次革命的產品、服務、經驗和教訓,也意味著中國是唯一的、真正的擺脫依附體系的發展中大國,這一切永遠改變了這個世界。

“金磚11個成員已經具備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時中國’一帶一路’已經構築起來的亞非拉上百個國家之間的經貿科技合作。”張維為教授認為,金磚力量只要運作得當,極有可能實質性地推動全球南方國家的進一步崛起,推動更多的南方國家經濟上“去殖民化”,推動他們擺脫或至少部分擺脫現在這種“外圍-中心”依附體系,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有利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方向轉變。

他總結道:“我覺得金磚力量、全球南方力量、中國力量只要運用得好,可以改變現在不合理的單極國際秩序。”

2023思想者論壇亦設立青年學者分論壇:“一帶一路”與全球南方,邀請青年代表分享及探索“一帶一路”理論和實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