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飲食業作為疫後其中一個人手嚴重短缺行業,政府輸入勞工計劃涵蓋侍應等26個行業。從事侍應數年的Sophie擔心,外勞影響生計及本地就業機會,「大門一打開各行各業都會申請」,或減低本地勞工的議價能力。曾數次工傷的她相信,只要僱主願改善薪酬及工作環境,如設立工作津貼及安排彈性上班時間等,便有助提升業界吸引力,「現在不是請不到人,而是留不到人」。
本身是家庭主婦的Sophie稱,女兒就學加重經濟負擔,在朋友介紹下投身侍應行業幫補家計,曾在中餐、西餐及日式放題食肆工作,全職日均工作10多小時,兼職則是4至8小時不等,時薪約50元。她剛入行時很不習慣,每天都做到很累。由於每天由開工連續做到收工,在餐廳不停來回招待食客,四肢關節僵硬,甚至晚上睡覺雙腳仍在顫抖。她某次要搬動一大盆豉油,卻低估其重量,直至胸口不適看醫生,被診斷為搬動重物導致胸骨變形,要接受數次跌打療傷。
長工時工作繁忙 一兩天辭職普遍
她形容同事工作猶如「螞蟻搬家」及「摩打手」,疫前工作基本無停手,食客稍有不滿時經理就大為緊張;而作為「手停口停」的工種,疫情期間又無奈被迫放假,工作壓力很大,一度由全職轉為兼職。
料改善待遇足挽留人手
她憶述,尤其是年輕新人,很多都捱不過長工時及繁忙的工作環境,且薪酬與工作量不合比例,工作一兩天便辭職的情况普遍,但相信只要僱主改善待遇,包括調整薪酬、增加福利及縮減工時等,便能夠挽留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