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圖為顧誦芬院士。 新華社
7月7日是侵華日軍發動「七七事變」86周年,也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6周年」紀念日,北京、南京、長春等多地舉行紀念活動。
據《環球人物》報道:86年前的這一天,盧溝橋畔一聲槍響,拉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那一年,顧誦芬7歲。他親眼目睹日軍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連投下的炸彈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衝擊波震得粉碎」。從此,他就立志要保衛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他將一生奉獻給祖國的航空事業,最終成為了新中國的飛機設計大師。
1951年8月,顧誦芬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位於瀋陽的航空工業局。真正工作了,顧誦芬才意識到校園與社會的差距,很多理論、技術他在學校壓根兒沒學過,只能自己摸索。他開始四處搜集與飛機設計有關的書籍資料,連晚上洗腳也抱着書看。
「為了搞航空把我母親給犧牲了」
一心撲在工作上,顧誦芬沒能顧得上家庭。他離開上海後,母親思念成疾患上抑鬱症,於1967年不幸離世。這成了顧誦芬一生無法彌補的痛,提到母親,他忍不住嘆息:「為了搞航空把我母親給犧牲了……」
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的主力機型是從蘇聯引進生產的殲-7。但中國迫切需要一種「爬得快、留空時間長、看得遠」的戰機,殲-8的設計構想提上日程。1964年,殲-8設計方案落定,顧誦芬等人向賀龍元帥匯報新機情況,賀龍聽完樂得鬍子都翹了起來,說「就是要走中國自己的路,搞自己的東西」。
帶着這份沉甸甸的委託,顧誦芬和同事投入到飛機的設計研發中。1969年7月5日,殲-8順利完成首飛。但沒過多久,問題就來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殲-8出現強烈的振動現象。為了找出問題在哪裏,顧誦芬想到一個辦法──把毛線條黏在機身上,觀察飛機在空中的氣流擾動情況。由於缺少高清的攝影設備,顧誦芬決定親自上天觀察。作為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飛行人員,他在空中承受着常人難以忍受的過載,終於發現問題出在後機身。他親自做了修形設計,與技術人員一起改裝。飛機再次試飛時,跨聲速抖振的問題果然消失了。回想起這次冒險,顧誦芬仍記得試飛員鹿鳴東說過的一句話,「我們這樣的人,生死的問題早已解決了」。
71歲親自上陣 多地走訪調研
早些年,在中國的商用飛機市場上,波音、空巴等飛機製造商佔據極大份額,國產大型飛機卻遲遲未發展起來。2001年,71歲的顧誦芬親自上陣,帶領課題組走訪空軍,又赴上海、西安等地調研。在實地考察後,他認為軍用運輸機有70%的技術可以和民航客機通用,建議統籌協調兩種機型的研製。
2012年底,顧誦芬參加了運-20的試飛評審,那時他已經顯現出直腸癌的症狀,回來後就確診接受了手術。考慮到身體情況,首飛儀式他沒能參加。但行業內的人都清楚,飛機能夠上天,顧誦芬功不可沒。顧誦芬說:「我只想對年輕人說,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硝煙遠去,國殤難忘。居安思危,吾輩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