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是第11屆世界和平論壇的熱門話題。
在7月3日舉行的“重構穩定的中美關係框架”分論壇中,多位中美專家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不確定因素、未來走向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記者注意到,參與上述討論的兩位美國學者——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傑出研究員包道格、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董事長庫普坎——都提到了未來幾個月將舉辦的兩場國際會議,並期望看到中美元首在這兩場會議時見面。
一場是今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G20峰會,另一場是11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APEC峰會。
目前,距離9月份的G20峰會僅剩2個月時間。 “雖然時間都被浪費了,但也不是不可能。”包道格告訴觀察者網,他認為,這兩場會議對於中美關係來說是機會。
他說,理想情況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應該在2月首次訪華時啟動這方面的努力,但由於無人飛艇事件等各種原因,他6月份才成功訪華。
“這個延誤帶來了極高昂的代價,因此需要更快速地跟進,把更多的工作壓縮到更短的時間裡。我認為,這裡的目標不應該是為了接觸而接觸,也不應該掩蓋真正的利益衝突,相反,目標應該是滿足雙方的最低利益訴求,避免出現代價高昂的衝突,並解決雙方眼前利益及其他問題。”包道格補充道。

“重構穩定的中美關係框架”分論壇與會專家,左至右分別是: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傑出研究員包道格,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創始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輯思,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董事長庫普坎,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在接受觀察者網採訪時表示,他認為,G20期間中美兩國領導人是否會面取決於接下來兩個月中美高層交往情況,包括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的訪華,和這之後可能訪華的美國商務部長、交通部長等。
“如果有積極成果,那麼9月份兩國元首見面還是很可能的,如果只是交往沒有成果,那麼中方可能覺得美方沒有誠意,G20期間安排元首會面也沒有什麼必要。”吳心伯表示,G20是個多邊活動,即使中美兩國領導人有會面也是像徵性的。但是,和不見面相比,見面總歸是積極信號。
他認為,當下兩國關係的氣氛還不適合談高層會面的事情,但是時間已經很緊了。 “我前段時間在華盛頓,美方人士跟我說,他們很著急,因為舊金山的APEC會議中國代表團的賓館還沒定。”吳心伯說。
“中國領導人有很長時間沒有到美國本土去了,因此11月份的APEC峰會在美方看來是一次機會。”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創始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輯思在演講中說,是否能避免從現在到9月、到11月期間發生影響兩國關係的突發事件很重要,如果有任何事件出現,雙方是否可以避免特別激烈的爭論或衝突,這是我們可以期待的。
“如果峰會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那麼明年的中美關係也許能夠避免驚濤駭浪。”王輯思說。
當下的中美關係正處於低谷,在談及雙邊關係接下來的不確定性時,包道格特別提到了2024年的美國大选和台灣地區所謂“大選”。
他認為,近幾十年來,在美國四年一度的選舉週期,兩黨都會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因此未來一年半,在中美關係當中,美方出現意外的可能性會增加。
吳心伯指出,當下華盛頓對中國的氛圍非常不友好,反華成為政治正確,兩黨都是如此,很多美方人士在刻意避免和中國接觸,怕因此受到批評。
他告訴觀察者網,4月份他在復旦大學接待了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美國駐滬總領事館領事何樂進一行,他們和學生進行了直接的交流。但是現在,中國在美國的大使和公使很難有類似的會面,因為美方人士怕被說成是“中國代理人”,會拒絕這種會面。
“我們使館的人跟我說,他們試圖聯繫美國的政府官員、智庫人員和企業界的領袖等,每發出10封郵件邀請,可能只會收到2個回复,通常還都是說No。”吳心伯在演講中說,這很容易讓人想起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
在第11屆世界和平論壇期間,中美前駐美大使崔天凱也談到了他對中美關的看法。他認為,中美有穩定兩國關係的共同責任,以回應整個國際社會的期望。而要實現穩定的、對兩國和世界都有利的中美關係,需要兩國有共同的政治意願,並且在目標和路徑上達成共識。
“美方經常講需要護欄,我始終對這個說法有所保留,如果兩國關係在錯誤的軌道上,護欄有什麼用?前提要在正確的軌道上。”崔天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