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没有固定的模板,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育儿观,因此,我们新开了一个系列专栏#100种育儿观。
在这个专栏里,我们将采访不同城市、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高知父母,听一听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育儿故事,给大家分享不一样的育儿观和教育理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欢迎大家订阅关注~
今天是专栏的第一期文章,我们采访了来自北京的85后妈妈JJ,听她讲述自己童年被“鸡”的经历,作为妈妈的她,又是怎样看待“鸡娃”的呢?
小的时候我妈妈是幼儿园老师,所以我从四岁起就开始学弹钢琴了。
和现在家长广泛培养孩子兴趣不同,那时候没人问过我是否喜欢弹琴,也没有试课的阶段,而是上来就学了,而且我妈在更早的阶段就已经买好了一台琴。

我每周见老师一“回琴”,不回琴的日子,每天都要坚持练习一两个小时。邻居家孩子喊我一起出去玩,我从来没参加过。
但小时候我比较顺从,也没有想过问父母,为什么别的孩子不用学,而我必须学。甚至别人问我,我也都会说喜欢弹琴。
后来长大些上了小学,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学琴,几次想要张口告诉我妈,但最终都没说出口。
要说我父母定下了怎样的目标,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我妈对弹钢琴这件事,想得没那么清楚,只是跟着老师的观念走。
当时我家住在北师大里,第一个钢琴老师就是那里找的,是一对夫妇,两口子都教学生。
印象中,夫人的教学风格和氛围都特别好,经常是学生弹琴,她在旁边引吭高歌;但先生的授课风格就是不苟言笑,要求严苛。
这个老师的观点是“不要为了考级而学琴,要享受音乐”。
所以我妈听从了老师的话,监督我持续学琴,但并没让我去考级。
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妈又重新给我找了一个弹琴的老师。
那个老师却主张“学琴应该考级”,又因为老师自己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所以她就让我报考这里的级别。
弹琴学到初中后,基本就以练习考级曲目为主了,后来一直考到六级,也没再继续考了。
Q:在被“鸡”钢琴的过程中,有什么让你印象很深刻的事情?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每次练琴,我妈就坐在边上。虽然她假装织毛衣,可一旦我弹错了,她就用毛衣针打我一下。

我爸曾说过,让我从小学钢琴,是为了“等老了以后,身边有个陪伴的东西”。
而且神奇的是,他完全不认识五线谱,也不认识简谱。但听完歌后,他就能自己辨认弹出来。
之前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因为在大农村,没有娱乐,但学校有琴房,我就自己到网上下载打印谱子,自己去琴房练。
当时还教过现在的老公,可能些许实现了我爸当年的意图。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班里有个男生,就属于“鸡”出来的,不但钢琴弹得特别好,还能自己编曲子。
我哥从小学钢琴,现在他家里也有电子钢琴,没事儿就弹一弹。
当然,我对音乐还是喜爱的,我喜欢听电子音乐,也会去听演唱会,有段时间还想学唱歌。
当时的目标是希望我能拿到“二级运动员”资格,从而中考可以有一定加分,或可能有其他机会。
放暑假我都会去姥姥家,她家附近有个游泳馆下午三点开门,我就自己去游。
为了提高我的游泳水平,爸妈专门花钱给我请了一对一私教,据说他曾经是国家游泳队的。
每周要上两次课,然后周末再去我姥姥家附近那个游泳馆练习。
那时候我已经不像小学那么顺从了,但我妈可能也学习了一些技巧,为了让我多游,就会说“再游几圈妈妈就奖励”这种话。

当年考证测的是蛙泳,教练给我测了以后觉得没什么问题。但这个时候我游“伤”了,就是怎么着都不想再下水了。
可能也是因为发现我的学习分数还行,不需要额外加分,所以我爸妈最后也没有逼迫我必须考这个证书。
但游泳这件事确实“伤”到我了,我再也没有当年主动去游泳的热情了。我去年买了新泳衣,直到现在都还没拆过。
我儿子幼升小的那个暑假,还没有双减,他一个假期都住在我爸我妈家。
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提前教过他,所以我妈直接给他报了一个学前班,还报了一个在线的思维课,然后通知了我。
思维课需要孩子对着IPad学,我儿子接受度还行,但我不太喜欢这种形式,因为我觉得孩子上学后迟早会学会拼音、加减法这些,没必要太焦虑。
至于学前班,会教孩子一些汉语拼音、一年级数学这种学科知识,也会安排跳舞、体操之类的体育活动。
她虽然是学儿童心理学的,但是在教育儿童上并没有特别系统的方法论。
她非常善于哄孩子。比如一个小孩突然哭了,她可能立刻能判断原因,知道下一步怎么办——这种经验型事务可以处理得很好。

但教育确实是另一码事,有时候她就会说我儿子“没有别的小孩厉害”。
还有的时候,我正在上班,她就专门打电话给我,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各种问题。
当然这些“学习压力”会首先传递给我爸。因为我儿子上学在他们家附近,我爸平时管得更多、更具体一些。但当我妈发现我爸没有执行她的要求,她就会打电话给我强调。
Q:父母隔辈“鸡娃”,和当年“鸡”你有什么不一样吗?
虽然我妈看起来在乎我儿子的学习,但客观来说,和我小时候她“鸡我”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了。
可能有隔辈亲的原因,另外,她也不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了。
我爸曾和我说过:“我现在特别想享受下天伦之乐。天伦之乐就是我在沙发上坐着,旁边蹲一个小孩。”
孩子的姥姥、奶奶格外关注学习,每次见到孩子都会问“你今天又学什么新东西啦?”“你学的新歌唱一下”——可能是因为她们都是事业型女性。
Q:你有培养过孩子的才艺吗?像你妈妈当初培养你一样。
比如他喜欢看漫威电影,就会搜电影原声歌曲听听,他的手机里有一张自己做的歌单。
今年过生日,我们和他商量选一个玩具之外的东西作为生日礼物,他要了一个耳机。我们就给他买了一个护耳的耳机,他周末就会在房间里听自己喜欢的歌曲。
但平时他爸爸接送他上下学的时候,会给他放一些古典音乐,他也喜欢听。
我们希望他能听不一样的、多元的东西,而不是局限于流行音乐。
所以在音乐方面,我们对他是完全自由状态,希望他找到他喜欢的领域。现在家里人也没有逼他学过钢琴什么的乐器。

未来他如果自己主动提出来想要学什么,再送他去学就行。我相信孩子要有自驱力,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虽然我小时候练过游泳,他有时候也会跟着姥爷一起游泳,但我们都没逼他学游泳,感觉他自己也没什么兴趣吧。
我爸有一句话说得挺对,他说:孩子还是需要有一件事情,是能从一而终的。
就是说小孩子应该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过程。
但问题是这个道理给孩子听,他们是听不懂的,得找一件事让他去做,让他们自己慢慢体会才行。
原因是有一次我和他爸爸听他发字母H的音,发得不对,我俩就觉得这样不行。
我们自己都留过学,让他学英语不是为了提高课内的成绩。而是我们觉得语言是一个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孩子将来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无论考不考,都得把语言搞好。
所以从那时候起,直到现在,每周我们都送他去和外教一对一练习两个小时的口语。
我儿子现在的外教老师来自加州,是一个大男孩,每次去上课主要就是两个人一起玩,他俩在一起就用英语交流一些玩的东西。比如我儿子有新的游戏,也带过去给外教看。
再比如我儿子喜欢在视频平台上看动画视频,他们就会一起探讨。我儿子会说自己以后也想成为UP主,外教就会告诉他,这个需要团队合作,有人负责脚本,有人负责编导….
他们的话题会围绕生活、玩、文化展开,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课外英语教育。
对于别人鸡娃,我还挺能理解的,这是大环境所致。但我觉得“鸡娃”也在变化。
那时候我身边所有家长都会觉得:孩子一定要上大学,没有其他的路径。
但现在,很多孩子可能上到中学就已经有自己的兼职工作了,比如一些视频UP主、插画达人自己还在上学,已经能挣到钱了。
社会对孩子成长设置的障碍在降低,再加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也没有那么单一了。
比如我儿子喜欢看视频,虽然他年龄还小,但已经会有意识地去创作一些视频了,即使现在还没什么章法。
另外,现在整体生活条件比我小时候变得更好了,所以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出息”,可能也没那么重要了。
最后我觉得永远不应该为了“鸡娃”破坏亲子关系。家长需要提供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让他自己涉猎感兴趣的领域。
你小时候有被父母“鸡娃”的经历吗?
你又是怎样看待“鸡娃”的?


编辑丨菠萝
题图丨《小舍得》电视剧截图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