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美食健康 說自己死了最好,高成就者晚年愈不快樂 他們落入「奮鬥者詛咒」|天下雜誌

說自己死了最好,高成就者晚年愈不快樂 他們落入「奮鬥者詛咒」|天下雜誌

10年後你快樂嗎?許多哈佛商學院學生都認為他們將愈來愈快樂。那70幾歲呢?大家開始躊躇。研究發現,許多年輕時高成就的人,老後變得憂鬱。若要避免落入詛咒,須抓住「第二曲線」。

Sky 幫你讀文章
文章語音朗讀・
09:54
00:00

/

09:54
1X

調整朗讀語速

快樂-重啟人生-哈佛-幸福-leaders talk

哈佛教授布魯克斯發現,比起一般人,高成就者晚年容易抑鬱寡歡。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哈佛甘迺迪研究院與哈佛商學院教授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開設的「領導與幸福」是秒殺額滿的熱門課,著作《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長居《紐約時報》暢銷榜。他在《大西洋月刊》寫專欄「如何打造美好生活」,一週點閱數超過100萬。

「我不是一個天生快樂的人,」布魯克斯受訪時曾說,他花了20年翻轉「不那麼陽光的個性」,進而成為真正快樂的人。

他形容,這個世界告訴我們的是,努力工作、事業有成、受人景仰、賺得盆滿缽盈,人生就會更快樂。但事實是,超高成就者到了晚年更容易不快樂。

結合科學、哲學、神學、歷史角度,以及自己人生經驗,他發現,熟齡的快樂祕訣,在於勇敢跳到第二條曲線上。

正因為縱身一躍,他如今寫書、到處演講,幫助人們在熟齡後找到持久的幸福。以下整理布魯克斯入場費動輒要價700美元的演講摘要:


隨著年紀漸長,快樂不是只能交由命運決定。拿到博士學位以來,我一直致力探討為何有些人在年老後更快樂,有些人卻抑鬱寡歡。

動筆寫《重啟人生》與我在飛機上的一段經歷有關。那時,我還是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長,整天飛來飛去。一次從洛杉磯飛往華盛頓特區的深夜班機上,我用著筆電,但後座一對夫妻的對話,完全把陷在筆電裡的我拉回現實。

說自己「死了最好」的英雄

男性的低語含糊不清,但女性的聲音清晰地穿透過來,「別再說自己死了最好。」我並不想偷聽,但其中的悲情讓我難以分神。男性隨後又咕噥幾句話,太太回答,「怎麼會沒人記得你呢?」他們的對話就這樣持續了20分鐘。

我心想,說話的大概是終其一生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男性。飛機降落,機艙燈光亮起。出於好奇,我回頭看了看聲音來源,驚訝發現,眼前的男性是一位家喻戶曉人物,成功富有,憑藉幾十年前成就,成為有錢有權的人。雖然退出第一線很久了,但人們景仰他,他就是英雄。

身為以快樂為研究主題的社會學家,我卻和一般人一樣先入為主,假定他的不快樂鐵定來自低成就。

彷彿你努力工作再受到大量幸運之神眷顧,然後再繼續努力,有了成就、賺到了錢、締造成功,就可以擁有幸福快樂的餘生。大錯特錯。

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有趣的現象。我問27、28歲的學生們,試想10年後的自己會更快樂嗎?他們全都給了肯定的答案。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前程大好,樂觀是很自然的事。

65歲後一半人不快樂

他們說,10年後,學貸大致都還清了,可能跟所愛的人結婚。OK,所以在他們眼裡,38歲會比28歲更快樂。那48歲呢?學生們還是回答,嗯,可能更快樂一些。

78歲如何?學生們很快地說,「喔,不。」為什麼?他們說,老聽起來不是件有趣的事。

經濟學家奧斯瓦爾德(Andrew Oswald)和布蘭奇洛爾(David Blanchflower)從印度、中國、撒哈拉以南非洲、澳洲、歐洲、美國及南美洲蒐集到的數據都呈現同樣趨勢:從20多歲到50歲的生活,人們愈來愈不快樂。

但在50多歲到60多歲幾乎都變快樂了,這跟情緒管理有關。每個人在回應外界刺激時,都會做出反應,比如生氣、悲傷、厭惡和害怕等。

而歲月會讓你更容易回到平衡狀態。年輕時與人分手,你會心碎走不出來;熟齡後,有人冒犯或拒絕你,感覺依然很糟,但你知道自己一週內就會釋懷。

人生走到65歲後,大概有一半的人會變得愈來愈快樂,直到生命的終結。另一半的人則愈來愈陰鬱,而且,早年愈是成功的人,愈可能是不快樂的那一群。我也不希望這是真的,但千真萬確。

為什麼呢?因為曾經猛然上升的,都將下降。你的人生奮鬥、勤勉不懈、野心勃勃,但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史坦(Herbert Stein)提出的法則,「無法永遠進行的事,終將停止。」如果事業衰退來得太早,更是一大打擊。

如果你把人生賭在唯一的成功曲線,那麼由盛轉衰時,你還能怎麼辦?這時你便落入了「奮鬥者的詛咒」——一向努力表現傑出的人,最終卻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恐懼又無法避免的衰退。

工作成果愈來愈難讓人滿意,做得愈多、成就愈少,生活裡也欠缺美滿的人際關係。

跳上第二條曲線,擺脫詛咒

想打破奮鬥者詛咒,你必須跳到第二條發展曲線上。

心理學家卡泰爾(Raymond Cattell)提出,人類有兩種智力,且兩種智力發展的時期分處人生的不同階段。第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攸關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它也涉及數學與閱讀能力。

而一般人的流體智力曲線發展高峰,出現在早期成年階段,因此如果你在早期職涯裡大放異彩、過關斬將,仰賴的多半是「流體智力」。但它並不是一條永遠向上的曲線,到了3、40歲會急劇下滑。

第二種為「晶體智力」(crystalized intelligence),發展曲線會在4、50歲達到高峰,甚至到7、80歲仍不墜。

這就是第二條曲線。強項不是敏捷與創新,但你開始知道什麼是必須解決的問題,你懂得融會貫通其他人給予的資訊,然後以此為素材,栽植出動人的故事。

我為《大西洋月刊》寫專欄,梳理所有偉大社會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快樂論述,用故事告訴讀者如何應用這些理論,就是第二條曲線給我的能力。晶體智力讓我能從事公共知識份子該做的事,也就是把複雜的概念簡單化,把生硬的知識轉變成幫助更多人把生活過好的要訣。這是我25年前做不到的。

最快樂的人,每日經營4件事

翻閱一萬多個關於快樂的學術文章後,我發現最快樂的人每天都會經營4件事,就像每天幫人生的4個帳戶存入款項。

第一個是信仰。不見得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種超脫於例行性日常、無關生存的活動。對有些人來說,或許是冥想,或是研究無關工作進取的知識,也可能是傳統宗教。

重點是,把自己拉出日復一日的例行生活,因為當你卡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很容易專注於車子、房子與金錢,全都是「我、我、我」。

第二個是家庭生活。我知道很多人逢年過節就很痛苦,因為家人不停講川普。瘋狂的是,六分之一的美國人因為政治,不再和家人對話。這實在太可惜,因為讓意識形態肆意橫亙在親緣關係之間,很多人放棄了一個主要的幸福來源。

第三是友誼。寂寞如傳染病般蔓延,而汲汲營營奮鬥者往往是世上最寂寞的人。他們有很多朋友,但都是生意朋友,而非真朋友。兩者差別相信我不用多說。

最後是工作。不論你是教授、政治人物、私募基金經理人或是公車司機,工作都必須具備兩項特質,才能帶給你快樂。首先,你透過努力而成功,也就是你相信是自己所懷抱的技能與熱情,為你的付出與當責帶來回報。第二點是助人,為真正需要你的人提供服務,藉由服務他人達到事業成功,職涯本身就是獎勵。

(雜誌原標題為:成就愈高晚年愈不快樂  如何破除「奮鬥者詛咒」。責任編輯:王儷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活得長壽、健康又快樂?答案在關鍵10年|天下雜誌

30年護理師的出走告白:薪資沒有醫院好,重要的是自己想做什麼|天下雜誌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