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報訊】一個平日下午,位於葵涌大隴街地舖的「煥居生活館」聚集了一群木工婦女。趁「未夠鐘煮飯」,她們拿起電鑽、操作閘鋸,學習為「蝸居」造家俬。木工班來到第二期,一班原先受助的劏房街坊,今年變成「煥居匠人」回饋社區,教街坊製作。舉辦木工班的社會服務機構期望計劃可減輕街坊買家俬的經濟負擔,並強化社區支援網絡。
實習記者 梁彥諾
生活館辦木工班 街坊免費參與
劏房單位三尖八角,坊間難以買到合適家俬,加上劏房租期短,住戶不會花費太多於此。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2017年開始在生活館舉辦木工班,聘請導師教街坊木工,至今已有逾80名劏房居民免費參與。
2019年入班、有4名子女的明姐(化名)說,以前會把子女衣服分別放進4個膠箱再疊高,每天拿衣服時都要翻箱倒籠;後來她在木工班學造四格抽屜櫃,節省不少時間和金錢。採訪當天,她對閘鋸、電鑽等用具駕輕就熟,其他街坊笑稱她「大家姐」。
「大熔爐」互授秘笈 社交網絡漸建
計劃今年踏入第二期,明姐與其他3名「舊生」升級成為「煥居匠人」,擔任助教協助其他街坊。無導師教班時,她們會在生活館當值,指導街坊製作家俬。中心會為匠人提供導師費,鼓勵他們在社區貢獻。導師Arthur說,木工班是個「大熔爐」,街坊劏房環境不同,令他們會互相分享經驗,「這個家裏可以鑽牆,那個不能,令他們有更多討論,衍生更多造家俬的方法」。
第二期課程有6堂,街坊從量度尺寸和設計學起,到安全切割木板,再按劏房空間需要製作家俬。街坊劉小姐製作出窄長吊櫃,來到最後一課,她要為吊櫃裝上木條掛架,卻分不清安裝方向,一班街坊遂圍着她七嘴八舌:「你用顏色筆mark番上下」、「不好寫字,直接畫箭嘴啦」、「明咪得囉」。
場面溫馨,卻得來不易。負責統籌第二期課程的煥居生活館項目幹事蘇雪晴說,街坊「本身不夠膽識人,又因為自己的處境,沒有自信心」,但木工班讓她們走出劏房,暫時放下生活壓力,讓她們重新找到個人價值,逐漸建立緊密的互助網絡。
製家俬「治癒」 同學「傾吓家頭細務」
街坊由零開始學習木工,有些起初連厘米與吋也分不清。最後一課,街坊紛紛說「好有成就感」。「煥居匠人」之一Sandy稱從不覺得木工很難,而自從生了小孩便「無晒自我」,但木工是少數能讓她「忘記身分」的事,當做到想要的家俬,亦感治癒。
另一「煥居匠人」阿燕(化名)說,有次下雨天令房間油漆剝落,她用上木工班學會的上油技巧翻新,「住劏房並不開心,但我起碼可以將間房整得乾乾淨淨,學到的是用得着的」。又有學員分享之前在班上造了個三層櫃,搬回家中,覺得櫃子有如「親生仔」,連女兒想碰碰也不准,她打趣說「如果第時要搬,其他東西不要,第一時間搬個櫃走」,班上大笑。
她們一唱一和,說木工班像個「大家庭」。新冠疫情3年阻隔溝通,對於劏房戶更甚。阿燕說,參與木工班前不認識太多人,但現在可以和木工班同學「像朋友一樣傾吓家頭細務」,又能交換街市行情。有時其他街坊走過,也會探頭看看學員工作,閒聊幾句。中心希望藉木工班聯繫更多劏房居民,邀請前學員擔當助教,更是想他們能創造自我價值,走出社區,以互助形式建構共融社區。
訪問結束後,幾名街坊「夾手夾腳」幫助劉小姐把吊櫃與電磁爐台從木枱搬上板車。「擺呢邊啦」、「小心呀」、「有無攞鑽頭呀」……數周前還不相識的她們,又讓生活館鬧哄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