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零跑汽車,再領風騷一兩年?

零跑汽車,再領風騷一兩年?

【導讀】 以價換量能幫零跑汽車破局嗎?

一家車企從無名之輩到行業翹楚,需要努力多久?

燃油時代可能需要幾十年,而在新能源電動時代,恐怕十年已經太久。

細數過去十年裡的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有兩位公認的贏家從一眾老牌車企中突出重圍,一位是特斯拉,另一位是中國自主品牌比亞迪。

特斯拉憑藉對電動技術的突破,破天荒地開創了純電動汽車品類;而在電動汽車行業格局尚處在混沌狀態時,曾為傳統燃油車企的比亞迪走了一條更務實的道路,押注混動技術,並且極致壓縮成本,開啟了屬於自主品牌的時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但這個節奏在電動汽車時代可能會大大加速。

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主席、汽車商業評論總編輯、軒轅之學校長賈可曾表示,當前時代,各路玩家或將“各領風騷三五年”;而在何小鵬眼裡,汽車行業的洗牌週期會更短,大家各領風騷一兩年。

比如時下,一位曾經的“二線新勢力”玩家就在逆勢而上。中國新勢力品牌銷量排行中,這家車企持續以微弱的優勢超過一線新勢力品牌,連續數月位居銷量亞軍,但也承受著以價換量帶來的虧損代價,它就是零跑汽車。

論戰略,你可以從它的身上看到特斯拉、比亞迪、理想汽車、長安深藍等許多優秀車企的影子。

它押注全域自研、追逐增程式,通過平價策略迅速拿下市場。它也讓消費者用15至20萬元的預算,就能買到30至40萬元的汽車配置,讓對手直呼“不講武德”。

不過這樣的“百家飯”,注定讓零跑汽車背負更高的成本壓力。

時下,零跑汽車需要找到屬於自身的破局路徑,然後在車企加速優勝劣汰的窗口期裡,跑贏時間。

從零到一,乘上新勢力東風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零跑汽車誕生於2015年12月24日,只是比2014年成立的蔚來和小鵬汽車、2015年7月成立的理想汽車晚生幾個月。但因為零跑汽車的首款車型S01姍姍來遲,銷量上也開局不利,其在此後很長時間裡,都被劃分到了“二線新勢力”的範疇。

在零跑汽車默默無聞的那幾年裡,“蔚小理”風頭引領一時。得益於後者在營銷層面的發力,“造車新勢力”一詞膾炙人口,而全棧自研也成為人們對新勢力的普遍認識,幫助它們收穫不少好感。

不過零跑S01在2019年年初問世時,很難與“全棧自研”聯繫到一塊兒。

無論從補貼後10.99萬-14.99萬元的價格區間,還是另類的造型設計,S01都不太符合它“轎跑”的定位,市場反饋也因此不及預期。

從首款車型諜照曝光到真正將其推向市場,零跑汽車甚至用了一年零2個月的時間,遠慢於其他造車新勢力。

但是晚起的鳥兒未必沒蟲吃。

當很多人認為零跑在造車新勢力的新一輪洗牌中,很快將被“踢出局”時,零跑卻在2020年5月帶來了第二款,也是為其扭轉局面的爆款產品——零跑T03。

2020年5月11日,零跑T03正式上市,共推出3款車型,補貼後售價6.58-7.58萬元。這款車型在2021年的銷量為3.8萬輛,2022年銷量即達到6.2萬輛, 在2022年微型車銷量排名第五。

局面稍有打開後,零跑將目光轉向市場覆蓋範圍更廣,競爭也更為劇烈的15至20萬元價格區間。零跑T03上市同年年底,零跑發布了旗下第三款量產車型零跑C11,新車定位於純電動中型SUV,共有3款車型,售價在15.98-19.98萬元。

儘管零跑上市三款車型後,其單車毛利仍然為負,但2021年底港交所上市申請書的提交,不僅讓零跑增強融資Buff,還踩准了港交所對於大型科技公司上市要求的放寬,在降低硬科技公司IPO時營收門檻的關口精準登陸港股,實現了雙向互惠。

在2022年9月29日登陸港交所前,零跑汽車已經累計獲得了7輪融資,除2016年的天使輪和2017年的股權融資未公開披露外,公開披露的融資金額已達120.6億元,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中國中車、杭州國資、上海電氣等。

此時,“蔚小理”已經上市,作為即將在上市的第四家造車新勢力,零跑汽車也備受資方期待。

零跑汽車的IPO最終發售價48港元,淨籌資60.57億港元。按照計劃,約40%的募集資金將投入研發,約25%將用於提升產能,約25%將用於擴大銷售及服務網絡及提升品牌知名度,剩下約10%用做運營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零跑汽車正式上市當天,開盤即遭破發。不過接入港股這一“輸血站”,零跑就獲得了延遲滿足的資本,擁有放手一搏的權利。

從一到十,會賺會花玩轉金融

對於非超豪華車企來說,規模化是車企攤平成本、實現盈利的核心路徑。

而對於零跑來說,選擇走高性價比的規模化路徑,可以搶占入局的節點,同時盡可能發揮自研的成本優勢。

從零跑汽車旗下C01(14.98-22.88萬元)、C11(14.98-21.98萬)、T03(5.99-8.99萬元)以及C11增程(14.98-18.58萬元)的產品矩陣看來,零跑汽車的計劃,是將規模化策略做到極致。

或許受到市面上多款增程暢銷車型的啟發,零跑在2023年年初推出零跑C11增程,用更長的續航里程和30-50萬元高端車型頂配配置,將售價直接定在15-20萬元,其意圖幾乎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023年新品發布會上,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在接受群訪時表示,在零跑已售的16萬輛車上,電驅動、控制器、車機儀表以及智能駕駛等核心零部件都是零跑自研製造。一旦有20萬輛以上的規模,零跑汽車在零部件的成本結構上將比別人更有優勢。

零跑科技高級副總裁,整車產品線負責人曹力也坦承了其對於極致性價比的追求:“希望零跑的車像C11、C01一樣,用豪車的配置,在15~20萬的價格區間與對手競爭。”

他直言:“在70%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前提下,用同樣的成本,我們可以給用戶更好的產品,能夠根據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進行更加靈活的調整。”

2022年4月,零跑汽車發布CTC(cell to chassis)底盤一體化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將電芯集成到車輛底盤,能夠簡化電池包內部結構,提升車內空間利用率和續航里程等性能。

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車企提升車輛的空間利用率,降低整車製造成本,而這也是核心零部件自研的要義。

從最近幾個月的銷量來看,市場給予了零跑汽車期待中的反饋。今年1-5月,零跑汽車的月銷量分別為1139輛、3198輛、6172輛、8726輛和12058輛。

在剛剛過去的5月,其C系列交付新車超1萬輛,C11車系交付新車超7100輛,曾經的銷量主力零跑T03市場表現更加疲軟。反之,零跑汽車的單車平均售價從去年的13.6萬提升至16.8萬,其產品結構實現了向上的跨越。

時下,如果說比亞迪把緊湊型車賣出了誘人的價格,零跑則是把中大型車賣出了緊湊型車的價格。而賠本賺吆喝的背後,零跑汽車開始實現從一到十的跨越,搶占更多市場,順勢贏得消費者心智,樹立好面向未來的品牌形象。

倘若對零跑汽車的未來做出預判,在這個剛性支出相對固定的行業裡,勝利者的一貫做法是,跑馬圈地搶占市場後,用更多的銷量攤平固定成本。而零跑也許會像比亞迪一樣,繼續推出高端車型,至此完成階層的跨越。

極致低價策略,向死而生?

回顧車企興衰,產品賣得好不好,除了與車輛的產品力相關,還受到價格的決定性影響。

比如今年3月,湖北省聯合多家車企推出政企購車補貼,一度銷量慘淡的東風雪鐵龍C6憑藉綜合補貼9萬元、最終落地5.7折成為大家爭相搶購的對象。難怪網友評價,沒有不好的車,只有不好的價格。

不過這次降價潮並沒有挽救東風汽車於水火。經歷過3月的一波“迴光返照”,雪鐵龍C6的全國上牌量從3月的4000輛降至4月的58輛,而在5月,東風汽車月售新車包含輕型貨車、客車等商用車在內僅10026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僅售出1898輛,幾乎完全喪失品牌存在感。

相比於東風汽車的自殺式降價,特斯拉的降價更像一條不斷扭動的鮎魚,在中國新能源車市“興風作浪”;而比亞迪的“油電同價”策略,直接憑藉價格牌在2022年售出180.5萬輛,同比增長149.8%,超越連續三年問鼎冠軍的一汽-大眾,掀翻了燃油車的牌桌。

所以單從歷史上的車企興衰而言,成也低價,敗也低價。而零跑不惜出讓單車毛利以求市場,在尚未完成跑馬圈地的當下,也自然不可避免地飽受爭議。

事實上,為了壓低成本,零跑已經節儉到連廠房物業設備都是租著用。據悉,零跑的廠房物業設備和使用權(租賃)資產大幅低於其他新勢力車企,早在2020年,其固定資產就僅為35.72億,不足蔚來的一半。

即使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零跑汽車2021年單車毛利率仍然低至-44.3%。低價策略無疑讓零跑在前期“流血”不止。

在零跑2022年3月21日公佈的上市後首份全年財報中,其淨虧損擴大至51.1億元,同比擴大79.5%。而全年營收僅123.9億元的零跑,光是花在原材料及耗材費上就有137.4億元,可以說完全是虧本在賣車。

在這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中,零跑終於將毛利轉正作為2023年的小目標。倘若在銷量先人一步後能夠逐漸步入成本控制的正軌,那麼零跑或許真的有機會再領風騷若干年。

低價策略在零跑身上能否帶來成效,或許將在今明兩年初見分曉。

不過以價換量之後,真正考驗車企能走多遠,還要看車企是否有能拿捏時代的技術。畢竟,自研但平庸,最終依然會造成各個車型銷量的平庸。

回歸零跑汽車,在車企整體的銷量、單車毛利紛紛進入分水嶺的2023年,這些數據表現對於零跑將尤為關鍵。

據悉,今年9月,零跑汽車將發布B系列的首款車型B11。

這款新車將基於零跑全新平台打造,會同步推出其純電版、 增程版和國際版。而該車型也將搭載零跑包括中央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

新智能座艙系統及ADAS在內的研發成果,定位年輕化群體。

當然,這款新車的價格更加值得期待。而它的上市表現,或將決定零跑能否再領風騷一兩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