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中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原創性論斷,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廣東調研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有本質不同,西方現代化那種兩極分化、掠奪別國等道路我們不能走也走不通。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實際,符合中國國情,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向前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兩者既立足於現實的中國,又植根於歷史的中國,它們都以中華文明為源頭活水,從中華民族數千年璀璨文明中汲取精華養分,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深刻回答了中華民族“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時代之問。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將進一步推動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深刻闡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強大根基和超大動能

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僅少數民族人口規模就高達1.25億,如果說14億多人都實現現代化,那麽規模將超過全部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人口規模對於現代化有什麽意義?現代化的核心指標“科技創新”就是最好例證。

今天中國科技創新的競爭力首要來源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只有技術創新的高昂成本在統一大市場中被攤薄,中國企業家才能夠以最低成本將新科技進行產業化,才能積累資金投入研發,最終有底氣與享有數百年科技優勢的西方企業去競爭。統一大市場至少要有兩個基礎:一是規模巨大的人口;二是統一的經濟、法律、政治制度。如此規模巨大的人口、統一的制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密切相關。

2019年10月1日國慶期間,雲南民族村舉辦升國旗儀式和各種少數民族國慶節活動,與遊客一起為祖國慶生

很多人認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天然如此”,實際上維系如此超大規模的共同體極為不易。有西方漢學家感嘆說,中國那麽多民族,卻能有高度一致的文化認同。這正是中國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結果。中華文明起源是“滿天星鬥”,上古時代也曾有過萬邦林立,但在獨特的“大一統”歷史文化背景下,逐漸凝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正是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格局和體量優勢使然。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終致力於捍衛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始終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正在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自覺到自強的歷史性轉變。

在擁有如此龐大規模人口和眾多民族的情況下實現國家的良治善政,實際上是一種高超的治國理政智慧,是中國政治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因此,中華文明成就了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根基與超大動能。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經濟基礎和本質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誌。西方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貧富分化乃至階層對立是常態,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種族因素和階層因素相疊加形成的“貧困種族化”問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

中華文明強調天道民本,講求“民為邦本”“大同社會”。在社會主義本質和中華文化內涵中,共同富裕要求“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無論是已經堅持30多年的全國對口援藏援疆,還是創造了閩寧經驗的對口扶貧協作;無論是為大涼山深處幾十名彜族孩子專門鋪就上學路,還是為雲南怒江7000余名獨龍族群眾開辟獨龍江公路,都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寫照。

2014年4月10日下午,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實施最後一爆,實現全線貫通。獨龍族人結束了千百年來被大雪封山幾乎與世隔絕的歷史。圖| 周明佳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精準扶貧地區中,很多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全國832個貧困縣,其中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有420個,民族地區是脫貧攻堅的主陣地。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通過制定和實施大量卓有成效的區域化支持政策,促進民族地區與全國一道同步邁入現代化,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各民族共創美好未來、共享復興榮光。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必將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鮮明特色和重要保障

西方現代化過程中一度出現嚴重的“重物質、輕精神”和“重個人、輕集體”的傾向。中國式現代化在“兩個結合”的引領下,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社會主義不但要求實現“物的全面豐富”,更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擁有“中道平衡”的智慧,一方面承認“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物質需求,另一方面也高度重視人文精神對社會的化育凝聚作用。深厚的人文傳統和共同體觀念使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雖然產生過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但卻沒有走向極端,沒有出現西方現代化中常見的精神虛無、社會解體和認同分裂現象。

對於人文精神和共同體觀念的追求,是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比如,許多生活於高原高山之上、大漠草原之中的少數民族,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下都對生活之美和藝術之美有著強烈的精神追求,這與儒家“在陋巷不改其樂”的精神傳統是一致的。

我國各民族都尊崇長幼有序、孝順父母、兄友弟恭、鄰裏和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各民族文化中也都體現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思想。比如,土家族認為“單絲不成線,單竹不成排”;滿族認為“一箭易斷、十箭難折”;赫哲族認為“爬山越嶺要互助,渡江過河要齊心”;侗族認為“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難折斷”;哈薩克族諺語說“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這都反映出與儒家文化相通的“共有共享”傳統。這些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人文精神,能夠幫助我們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許多精神困境,為實現社會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現途徑和必由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生產和生態的辯證統一的認識,不走西方以資本為中心、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改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也根植於中華生態智慧,強調以“和合”為目標,以天、地、人作為一個統一的和諧整體來考慮,並將此思維方式用於社會各個方面,形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無限責任倫理”。儒釋道都彰顯了“天人合一”“用之有度”“道法自然”“眾生平等”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思想也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傳統。

比如,蒙古族尊稱草原為“大命”;藏族認為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天下萬物彼此相連;壯族認為“保土保水如保命,治土治水如治家”;苗族認為“家有千株桐,一世不受窮”;納西族認為“人與自然是兄弟”;傣族認為“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維吾爾族每家每戶都樂於種植花果草木。各民族的傳統生態理念,都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財富。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將人文自然融於一體的象征

中國2.2萬公裏的陸地邊境線,有1.9萬公裏在民族地區。集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邊疆地區於一身的民族地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使命尤為重大。這要求我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協同發展保護的新路徑,建成生態文明示範區,共同書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生態文明”篇章。

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世界願景和格局擔當

西方現代化的歷史,既有追求科學進步、解放人性的輝煌一面,也有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黑暗一面。自大航海時代以來,西方列強在積累原始資本方面犯下了許多難以抹去的罪惡。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偉大,就在於既不走西方的老路,又能達到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中國的和平掘起,不依靠對外的殖民掠奪,靠的是向內發力、苦幹實幹,靠的是維系和鞏固超大規模共同體的能力,靠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

中華民族歷史上不缺乏尚武精神,但和平卻始終是我們的第一原則。團結包容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中國歷史上有一些以武力開疆拓土的民族,在中華文明浸潤下,都走向了化武崇文之路。即便在國力最鼎盛的時候,中國也從未向外征服擴張,而是靠絲綢之路懷柔遠人;中國從不對外傳教搞文化霸權,而是靠“有聞來學”贏取人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既不是西方式帝國,也不是西方式民族國家,中國沒有殖民擴張、文明沖突、宗教戰爭。

中國人自古就懂得“和而不同”,向來主張求同存異、包容共存、互鑒互融,追求“協和萬邦”“親仁善鄰”。中國始終胸懷天下,秉承中華文明根性,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用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新征程上,我們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潘嶽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