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看民族文化瑰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看民族文化瑰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报记者  于  帆

近日,由故宫博物院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举办的“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对观众开放。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是2021年至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援藏项目“基于故宫与西藏文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成果展示,也是反映元、明、清三代民族关系史的大型综合性展览。本次展览呈现了近5年故宫博物院最新相关科研成果,展示出文物所体现的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与交融历程。

呈现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历史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展览策展人王子林介绍,展览分为“花开满路——西藏地方与内地的交往”“花繁叶茂——认同与归宿”“春华秋实——丰硕的文化成果”3个主题单元。为了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文化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此次展览在策划展出方面花费了很多心思。“区别于以往的宗教主题展览,此次展览突出文化,以花为元素串联起展览的3个单元,引导观众走进展览。”王子林告诉记者,3个单元分别对应交往、交流和交融3个方面。

此次展览每个单元都有一条中轴线,策展团队选择将最重要的文物,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放在中轴线上展示出来。譬如在“花开满路——西藏地方与内地的交往”这一展陈空间中,呈现的是西藏向宫廷进献的物品及路线,涉及唐蕃会盟、茶马古道、明清朝觐制度。同时,还展示了中央对西藏回赠的文物,如荷包、缎匹等,说明西藏与内地及宫廷的交往源远流长,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唐蕃会盟碑(复制品)即放置于这一单元展厅的中轴线。碑通高5.6米,由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组成,碑座为龟趺座。碑四面刻字,左半藏文横书,为古藏文;右半汉文直书,字体为正楷。西面刻汉藏两体对照的盟文,东面刻藏文盟文,南北两面刻唐蕃参与会盟的官员名单。碑文记录了唐朝与吐蕃政权以舅甥情谊,会盟立誓、信守和好、合社稷为一家的内容,见证了汉藏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历史。

展览的第二单元侧重体现民族交流,重点展现政治上的认同与归宿。相关文物有布达拉宫藏永乐帝像、萨迦寺藏八思巴初见忽必烈唐卡等。“我们将故宫雨花阁的建筑设计搬到了这个单元,并通过呈现一些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杰出的人物,来丰富这个空间。”王子林说。

展览第三单元展示的是文化成果。“在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清朝整理翻译了多语种大藏经和单本佛经并刊印颁赐全国,编撰和刊刻了多部多民族语言类字典等工具书作为辅助读物。该单元挑选明清宫廷刊刻出版的重要经书和多民族语言文字类的工具书展出。”王子林介绍。

据了解,此次展览展出文物108件(套),其中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下属各单位及萨迦寺管委会的文物13件(套),故宫博物院文物95件(套)。一大批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文物藏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满文大藏经》、布达拉宫藏永乐帝像等,充分展示了西藏题材文物的风格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

诗意呈现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表示,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证实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前瞻性。“千百年来,西藏与内地各族人民频繁往来、守望相助,手足相亲。故宫博物院所在的紫禁城正是西藏与内地交流、交往、交融的见证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形成的历史见证者。”都海江说。

王子林说,文物的展示,并不是单纯摆放在展厅里,或是以枯燥的说教阐释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我们以花为元素串联起展览的3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小单元的主题也和花相关,比如‘春意花舒’‘琪花玉树’。从开花到花繁叶茂再到结果,整个展览用诗意的形式把中华民族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全面地展示出来。”王子林说。

在王子林看来,展览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而这些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才真正呈现出中华民族如何打破地缘关系,从而一步步形成文化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此次展出了《清文翻译全藏经》(又称《满文大藏经》)。为什么我们要这样锲而不舍地来将它翻译成汉文,然后再翻译成蒙文,最后翻译成满文呢?这就是要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这是清代重要的文化成果,也是民族间文化互动的重要见证。”王子林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一方水土养一方豆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