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历史重拾 捍衛東沙群島始於晚清?

捍衛東沙群島始於晚清?

  圖:東沙島作為我國在南海的領土,歷來有廣東、福建漁民在這裏捕魚、趕海,島上更有漁民搭建的倉儲設施及神廟。

  捍衛領土完整是國家主權的彰顯,不過受限於政治需求與經濟價值等因素,清王朝早期對於海疆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加上測繪技術與航海技術較為落後,歷史上的官方文件往往與本國民眾實際了解,以及對海島資源的利用存在時間差。在1840年遭受西方列強衝擊以前,中國所秉持的是一種天朝主義式的外交觀念,其擁有一套對外關係的思想體系,以及一系列制度化的外交準則。但是伴隨着列強的衝擊,一套十六世紀之後誕生,以國家主權、國際法和均勢為特徵的歐洲近代國際體系才被帶入東亞,而清王朝亦被迫緩慢的摸索與適應這一套全新的國際外交觀念。清政府申明南海沿海島嶼主權,以及動用軍隊維護,更是到王朝末年才逐漸開展。因此,中國漁民雖然在較早之前已利用沿岸島嶼資源,但是往往得不到政府應有的保護,他們的財產更可能被外國勢力所侵犯。

  東沙島作為我國在南海的領土,歷來有廣東、福建漁民在這裏捕魚、趕海,島上更有漁民搭建的倉儲設施及神廟。在二十世紀初,日本商人西澤吉次登陸該島,發現島上有豐富的磷質礦砂可轉售圖利,於是拆毀了漁民興建的神廟及倉庫,並移除島上遇難漁民的墳墓,將屍骨焚燒後扔入大海。在徹底銷毀了中國漁民的生活痕跡後,西澤吉次將該島更名為「西澤島」,並在島上興建了簡易的駐所,準備開採島上鳥糞等自然資源。同年九月,上海《申報》報道了西澤吉次「發現新島嶼」一事,更提供了該島的地理坐標,而這一在中國海域附近「突然出現」的島嶼亦引起了清廷外務部注意。

  外務部旋即通電新任的兩廣總督張人駿,要他調查是否有此事。張人駿查閱兩廣地圖及調查《申報》刊登的坐標後,未能找到該島嶼,遂推斷該島嶼可能不在廣東海境內,於是將事情轉交南洋總督端方處理。端方向日本駐南京領事詢問後,發現《申報》刊登的島嶼坐標有誤。他在獲取正確坐標後查閱了英人寫作的《China Sea Directory》,確認該島嶼在廣東海域內。端方遂通電張人駿,向他分享了這一資訊,並協調海軍軍艦考察東沙島,並前往廣州向張人駿匯報。張人駿收到報告後隨即向外務部報告,在得到允許後隨即與日本在粵領館交涉。而日人以東沙島未出現在中國文獻為藉口,企圖辯護。為了更有力地證明中國對於東沙島的主權,端方頻繁致電張人駿,討論可能載有東沙島相關記錄的文獻,最終在雍正年間刊刻的《海國見聞錄》找到有關東沙島的記載,並以英人《海道圖說》相輔佐印證,又加以《國朝柔遠記》、《廣東通志》第一百二十八卷等文獻佐證。此外,清廷更兩次派軍艦前往東沙島考察,蒐集日商毀壞中國漁民財產的證據。

  在不懈努力下,日方終於承認東沙島為中國的領土。不過由於清廷的積弱,清王朝雖然收回了東沙島,但為免觸怒日本政府,被迫答應出資16萬廣東毫銀收購日商在島上的資產。1909年12月,清廷的黃龍旗在東沙島上冉冉升起,標誌着對當地恢復了主權。在收復東沙島的交涉過程中,一些滿清官僚也開始意識到海洋利權的流失。在清王朝最後幾年,以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為首的一批官員,開始參考西方的國際慣例在南海其他島嶼展開測繪和考察,以及在島上刻碑升旗宣示主權。雖然晚清歷史的主旋律充斥着中華民族被侵略、被凌辱的故事,但在那混亂的世道中亦浮現出一批又一批充滿歷史責任意識的人,他們以自己微薄力量,一次又一次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利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