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僱主可透過勞工處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但計劃剔除26類工種包括駕駛員,近期有消息指政府研特別計劃讓運輸業和建造業輸入外勞,繞過勞顧會審批。有小巴商會昨稱勞福局早前向業界暗示將重新引入內地司機,擬先輸入500名小巴司機;有工會表明反對輸入外勞,指僱主若肯提高時薪及確保飯鐘,應可改善年輕人不願入行的問題,又指本港路况複雜,內地司機難適應。
商會倡駕駛近關口線即日往返
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支持輸入外勞,指勞福局早前向業界暗示將「開綠燈」,批准重新引入內地司機,先輸入500名小巴司機。他建議內地司機可駕駛近關口及新界路線,即日往返兩地毋須處理住宿問題,又指以現時小巴經營環境,難為司機加薪,有必要輸入外勞解決缺人下影響服務及生意的惡性循環。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公共小巴分會主任陳逢源昨在港台《千禧年代》表明反對輸入外勞,指做法會「打爛本港工人飯碗」。陳指小巴司機待遇太差,每更9小時的時薪僅約50至60多元,月入約1.3萬至1.4萬元,如僱主提高時薪至最少80元及確保飯鐘 ,應可改善年輕人不願入行問題,毋須輸入外勞。
90年代引入失敗 因生活成本高
陳憶述,1990年代本港曾引入內地司機,惟當年「試驗失敗」,據他了解是因內地司機來港要付費處理食宿問題,令實際收入減少,認為本港生活成本高,內地司機未必願意來港。 他指內地慣用「左軚車」與香港不同,本港路况複雜,內地司機難適應。
航運交通界議員易志明表示,1990年代本港引入約30名內地小巴司機,大部分完成兩年合約,惟其後因勞顧會不再批准引入外來司機,故自此未有內地司機來港。他贊成現時是適合時機再引入內地司機,倡當局不要「畏首畏尾」,行內缺數千名司機,引入500個「其實太少、救唔到火」,盼當局未來分階段引入更多司機。他建議當局為內地司機提供培訓,並只限駕駛固定路線,市民毋須擔心安全問題。
特首李家超昨被問到輸入外勞時,指建造業及運輸業人手短缺,有關決策局正研究實際情况,希望最遲今年中公布整體應付策略。他說人力不足會影響市民接受的服務及香港競爭力,當局會認真處理勞工短缺情况。
李家超:最遲年中公布對策
李說處理勞工短缺要平衡多方利益,包括保障工人,現有政策要求外勞工資不低於該行業入息中位數,但若本地勞工供應不足,通過本地培訓、簡化工序等也無法應付短缺,便須推出措施填補短期需要。被問到輸入內地小巴司機有否進展及如何保障道路安全,運輸署長羅淑佩稱特首已說明,沒補充。